全媒体记者 毛可雯
在曹娥街道,“有纠纷找邵大姐”越来越成为居民共识。
“邵大姐”是谁?
“邵大姐”的原型是曹娥街道德济苑社区原党总支书记、主任邵玲芬。她有21年的社区工作经历,曾获上虞区首届“担当作为”好书记、绍兴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退休后,热心肠的邵玲芬发挥余热,一直致力于解决邻里纠纷、调解各类矛盾。2021年,在街道支持下,“邵大姐来帮忙”工作中心成立,邵玲芬带领团队为居民持续提供帮助,逐渐积累起良好口碑。
如今,“邵大姐”不再是邵玲芬一个人的代名词,而是曹娥街道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志愿者的整体象征。2024年初,街道在“邵大姐来帮忙”工作中心基础上,拓展建立15个工作站、79个工作点,形成“1+15+79”三层组织架构,吸纳112名志愿者加入。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群体,有街道退休干部、企业退休职工,也有村社工作人员和小区党员,他们用耐心和专业搭建起矛盾化解的桥梁,推动问题在基层实现“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十六字”秘诀纾民忧
自成立以来,“邵大姐”既解“鸡毛蒜皮”的民生小事,也破长年累月的“沉疴顽疾”。农村自留地侵占一直是基层矛盾纠纷的重点难点,而“邵大姐”就成功啃下了这样一块“硬骨头”。前村村的三户邻居因自留地分别位于彼此小院内,互不相让,自1990年起就矛盾不断。30余年间,村干部多次调解无果,三户人家的“争斗”也不断升级。2024年9月,事情迎来转机。在街道举办的基层调解能力提升班上,前村村党总支副书记郦忠海受到启发,邀请邵玲芬及团队介入。调解员们采用“小辈出面,说服长辈”的方法,联合曹娥派出所民警和专职网格员,通过情与法的交融,终于让三户人家放下成见,结束了35年的“冷战”,握手言和。
在家庭矛盾的“重灾区”赡养问题上,“邵大姐”团队同样能妥善化解。董村村四兄妹因赡养92岁母亲产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村干部和民警多次协调未果。今年3月,中心志愿者们以“孝”为切入点,打好亲情牌,成功解开了四兄妹的心结,他们相拥而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值得一提的是,该案例成功入选2025年度浙江省十大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优秀案例,为全省基层治理和家庭婚姻调解提供了典型示范。
“依法调解,以情劝和,心系居民,服务到家,这就是我的‘十六字’秘诀,只要用心用情,矛盾纠纷一定能够得到化解。”邵玲芬说。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邵大姐来帮忙”工作中心已累计调解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劳动纠纷、经济纠纷等各类案件395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开展培训、宣传、服务类活动277场次;帮扶厌学、休学、抑郁等青少年68人,服务超1000人次,其中9名逃学学生重返课堂、48名厌学学生学习能力大幅提升、7名抑郁青少年实现心理康复。
“传帮带”培育解结人
“亲朋好友劝说法”“关心身体健康法”“为人整理家务法”……在日积月累的调解生涯中,“邵大姐”总结出了一套调解“宝典”,并通过“传帮带”机制培育了一批基层调解能手。
今年8月,曹娥街道举办“警民合力基层矛盾案例分析大家谈”活动,部分民警、社区干部、“邵大姐来帮忙”工作中心志愿者及街道平安法治办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大家围绕基层矛盾化解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鸿雁社区、聚英社区、和城社区负责人依次分享各自在基层矛盾处理中的相关案例,并提出遇到的困难问题。“邵大姐”们从不同角度献计献策,阐述了矛盾化解的方法技巧、基层治理的优化方向、法律与人情如何结合等内容。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过往基层矛盾化解工作的深度复盘,更为各方力量搭建了一个智慧碰撞、凝聚共识的平台。”曹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安社区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直以来,街道坚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致力于培育更多的“邵大姐”式的志愿者,夯实平安社区建设的基石。去年,街道还举办了四期“邵大姐来帮忙”基层调解能力提升班,让基层的调解员们进一步了解调解工作的特点、意义和方式方法,提升基层调解员的工作业务水平,及时有效地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社。
此外,曹娥街道注重资源整合强支撑、队伍培育激活力,不仅为“邵大姐”们配备调解室、办公处等功能区,还实施“志愿者成长计划”,通过“老带新”吸纳新鲜血液。“今年,我们建立‘星级志愿者’评定机制,对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不断激发参与热情,形成‘奉献—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培养出更多的‘邵大姐’。”该负责人介绍。
曹娥江畔,孝德之乡。“邵大姐来帮忙”工作中心如同一盏温暖明灯,照亮着曹娥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邵大姐”们正如涓涓细流,凝聚成惠泽民生的“大力量”。他们怀揣热忱,解民“千千结”,让孝德之光在基层治理中愈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