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山河记得我们记得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12版: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百官街道退役军人协会在美人弄重温入党誓词。

  百官重华小学师生在龙山烈士陵园祭扫英烈。

  老兵向实小集团实验小学学生讲述峥嵘岁月。

  鸿雁未来社区举行抗战主题剪纸活动。

    老兵、老党员将“永和薪火灯”递交给少先队员。

  烽火岁月已远,抗战精神永存。这种精神是民族脊梁、家国血性,更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如何让抗战精神走出史册、融入时代?我们聆听不同群体的声音——干部谈担当,教师讲传承,青年述理想,老兵话初心。每一位践行者都在证明:爱国与奋斗,从未过时;牺牲与奉献,依然崇高。传承,是为了坚定前行;践行,是为不负历史嘱托。这不仅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本版文字:陈黎超 金伟 蔚香

  沈嘉玲 钱佳莹

  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阮永兴

  上虞是一方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抗日战争期间,处于浙东抗日前哨的上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上虞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后期的领导和指挥中心,为抗战在浙东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作为党史研究部门,研究、传承、弘扬上虞红色历史文化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上虞的抗战史是波澜壮阔全民抗战的微观缩影,我们的使命是让这段历史从档案中“走”出来,为精神传承奠定坚实的史实基础。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区委党史研究室开展《伟大的胜利——上虞抗战图片展》进校园活动,系统梳理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虞地方党组织领导上虞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以及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上虞的重大抗战活动,让广大群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知悉脚下这片土地曾发生过的英勇与牺牲。此外,我们还通过推出《上虞抗战记忆》主题新闻报道、编印《上虞抗日烽火》书籍、提升展馆展陈等多种形式,让抗战精神走出书本、融入现实,激发当代人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推动上虞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创新宣教方式,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激励全区人民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强大动力。

  “虞五老红色宣讲团”成员

  李金海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抗日战争中,上虞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烈,其中被列为全国和全省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有6位。何云、严洪珠、观杰等英烈们用实际行动点燃群众抗日热情,正是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他们义无反顾投身革命、为国捐躯,彰显了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大义。

  这些年,我始终把传承弘扬抗战精神当作使命:编撰《读百年党史 做红色传人》《崇敬英烈 不忘历史》等12本青少年主题教育读本,走进校园、社区开展上虞党史和红色故事宣讲450余场次,今年以来就讲了76场。每次站在孩子们面前,我都会格外认真地讲述英烈事迹:他们如何在抗战初期发动家乡民众,点燃上虞抗战烽火;如何义无反顾投身革命,为解救劳苦大众共赴国难。

  传承抗战精神从不是一句空话。要从英烈的爱国热情里汲取力量,把“心中有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扎根心底;要从他们的家国大义中感悟担当,长大后无论身在何处、从事何种职业,都要记得:爱国,是永远不变的底色;奋斗,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这抹红色基因,我们“五老”要护好,更要帮孩子们接稳、传远。

  百官重华小学德育副校长

  陈炜炜

  如何让抗战精神走出书本,成为可感、可知、可践行的精神力量,是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课题。今年暑期,我校“光影铸魂”活动组织近两千户家庭观看《南京照相馆》等红色影片,不仅引发了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更形成了持续而深远的“红色效应”。

  以此为契机,学校将系统构建“三维一体”德育新模式,扎实推进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实践,全力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堂。将进一步深化沉浸体验,增强情感认同,以红色观影为依托,将抗战历史的学习与精神传承融入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学,通过设计与制作抗战主题书签等文创产品,引导学生在多学科融合中理解民族历程,实现情感与认知的深度融合。同步推动实践转化,促进内化于行,开展“红色寻根”实践行动,设立“红色小先锋”实践学分,鼓励学生以文章、绘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将抗战精神融入日常氛围,构建全方位育人生态,播放抗战主题歌曲,在国旗下讲话中嵌入“抗战精神微讲堂”,让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抗战精神滋养每一位学子茁壮成长。

  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罗兰芬

  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这些信念至今仍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作为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一员,我将以传承抗战精神为己任,深入挖掘抗战历史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觉醒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上虞的具体实践,组织学术研讨,完成《虞北抗日烽火》《上虞抗战》的编纂印刷,使其成为展现上虞军民抗战史诗的生动教材,并依托宣讲团队优势,推动抗战精神“六进”宣讲,重点面向青少年群体讲好新四军故事,让抗战精神可感可知、深入人心。

  同时以守护红色根脉为使命,协助做好抗战遗址、烈士故居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授牌红色教育点,串联红色旅游线路,让红色地标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堡垒,引导市民在体验中传承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持续挖掘抗战历史经验和智慧,围绕弘扬爱国主义、凝聚奋进力量等主题,积极建言献策,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历史借鉴,助力革命老区发展,推动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让抗战精神转化为建设“青春之城”、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

  国家一级作家

  顾志坤

  回望那段山河破碎、浴血抗争的岁月,无数英雄以生命为笔,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史诗。这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仅是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不朽记忆,更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指引我们前行的精神火炬。

  作为深耕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者,我始终坚信,文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想用文学重建那个时代的呼吸与心跳,告诉我们的英雄前辈们——山河不会忘记你。同时让今天的年轻人看到,在民族危亡之际,正是这些英雄们用信仰托起了黎明。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从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不是为了复活过去的灰烬,而是为了点燃未来的火种。我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就是要从先辈的抗争中汲取力量。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将继续以笔为刃、以文为炬,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年轻一代读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让抗战精神化作复兴路上的磅礴力量,不负先烈嘱托,不负时代使命。

  永和镇中心学校学生

  姚慕涵

  8月22日晚,我和同学们满怀崇敬地参加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何云同志诞辰120周年的主题活动。当我从退役老兵手中郑重接过“永和薪火灯”的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精神的传承,什么叫历史的接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永和人,大人们从小就给我们讲何云、朱庆云等烈士的故事。我认为传承抗战精神就是要向烈士们学习,汲取他们那种坚韧不屈、信念如磐的力量。如今我们虽不必冲锋陷阵,但手中的笔同样是我们奋斗的武器。

  最近,我还有幸成为永和镇“青禾”理论宣讲团中专门讲述红色故事的小分队“薪火少年团”的一员。我们向来自各地的参观者讲述何云爷爷和抗战英雄的事迹。我深深体会到,抗战精神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它就在我们认真听讲的每一堂课、互相帮助的每一次握手、面对困难时每一次的不放弃之中。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那是何云爷爷和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身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应当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