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山河不会忘记:在上虞的桑树地、竹林间、曹娥江畔,曾有一群年轻的战士把青春与热血镌刻在中华大地。今天,我们以“红色后代”的视角重新打开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怀念,更是为了接力。
何云的外孙、严洪珠的侄子、观杰的侄子、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工队长袁啸吟的女儿、美人弄卷烟厂党支部首任书记郭雪聪的儿子、北撤老兵金荣超的女儿……他们把长辈仅存的弹壳、手表、糖纸、回忆,交到我们手上;也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能占国家便宜”“站完最后一班岗”的信仰交到我们心里。
当跨海大桥替代了渡江木船,当高铁穿越了曾经的小石桥,当孩子们在纪念馆前朗朗诵读,我们知道:历史没有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长。
◎ 何云外孙黄克明:
有国才有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黄克明:何云烈士外孙。退休,现居杭州。
何云同志外孙黄克明日前特地从杭州赶到何云同志故居。他向记者介绍,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外公何云从小就极具正义感,立志要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在1930年只身赴上海参加革命运动前就曾表示:有国才有家,国强民为壮,远离家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外公的一生一直在为信仰奔波。
在黄克明心中,外公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也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黄克明表示,虽然对外公形象的认知仅仅来自他的照片和资料,但那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于牺牲,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一切的精神,激励着我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去战胜一个个在我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无论是在学生时期,还是在部队服役和转业地方工作;无论是个人家庭遇到困难,还是顺风顺水的时候,我总是告诫自己:要做个政治上的明白人,做个自信自强自律的男子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平凡人,要给外公争光,而不能借外公的光给自己谋私利。外公的精神是家庭的宝贵财富,作为下一代,将传承弘扬英烈精神,在新的时代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 袁啸吟之女袁敏:
不能忘记老一辈曾经抛洒的热血
袁敏:时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工队长袁啸吟的女儿。著名作家、《江南》杂志社原主编、浙江省作协原副主席。
日前,袁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记忆中的父亲,大多时候是沉默的。他晚年常常坐在医院阳台的藤椅上,阳光把他瘦削的身影拉得很长。我喊他,他缓缓回头,目光穿过我,仿佛穿过70年的硝烟,回到那条叫天宝弄的小巷。
1944年秋,袁啸吟和董静之受组织派遣到余姚临山镇,在临山天宝弄附近开了一家义成商行,以做糖生意为掩护,潜伏下来,建立了我党的地下交通站。为了掩人耳目,他俩假扮成夫妻,又接来父亲姐姐的两个孩子,组成临时家庭。到1945年初,经过组织批准,这对假夫妻才正式结为终身伴侣。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父亲曾经说过一件事情。因为频繁往来于临山天宝弄和四明山之间传递情报,义成商行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当时,曾多次投敌的原国民党三十师八十八团团长田岫山,人称“田胡子”,他杀过很多共产党人,还挖人心肝炒菜下酒,凶残无比。田胡子接到线人举报,说义成商行的“袁老板”夫妇可能是地下党。一天晚上,田胡子带人来义成商行抓捕父亲和母亲。然而,因为事先有人得知消息,前来给父母通风报信,父母提前撤离,让田胡子扑了一个空。
父母作为上虞人,对家乡和老百姓一直怀有感恩之心,他们最辉煌的人生片段就是在虞舜大地上开始演绎的,特别是当年在隐蔽战线上所开展的惊心动魄的对敌情报工作,父母常说,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暗中保护和支持,他们活不到祖国解放。
父亲袁啸吟和母亲董静之的传奇人生,是抗战时期为革命工作需要,党组织安排他俩假扮夫妻创建地下交通站开始的,在生死与共的战斗生活中,由战友变为终身伴侣。他们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并肩战斗,出生入死,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贡献。
袁敏表示:对于我而言,上虞不再只是地图上的故乡,它成了时间里的坐标:一头连着1944年的黑暗,一头连着2025年的灯火。而我现在想做的,就是寻找这条坐标轴上的每一个点,寻找父母留下的足迹,并将它们用文字书写出来,让我们的后代不要忘记老一辈曾经抛洒的热血。
◎ 严洪珠侄子严毓林:
沿着先辈们开辟的道路奋勇前进
严毓林:严洪珠烈士侄子。退休,现居上虞。
日前,严洪珠的侄子严毓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海岛狼牙山之战”的大鱼山岛血战发生在1944年8月25日。这次战斗在浙东新四军抗战史上留下了独特而又光辉的一页。岛上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42位英雄的名字,排在烈士首位的就是自己的三伯父严洪珠。
严毓林告诉记者,当时这场战斗相当惨烈。全体指战员勇敢杀敌,把日寇全部打下去,最后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当时自己的三伯父也已身负重伤,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不忘从挎包里取出所有的绝密文件并全部烧毁。
严毓林表示,作为烈士的后人,将牢记先辈的遗志。三伯父的英勇事迹,深深激励着自己和家人,将坚定决心,沿着革命先辈们开辟的道路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 郭雪聪之子魏竞丰:
信仰的火种,在代际传递中永不熄灭
魏竞丰:郭雪聪之子。退休,现居杭州。
小越街道新宅村美人弄卷烟厂展陈馆内,72岁的魏竞丰带着儿子魏威专程从杭州赶来,在展览馆内久久驻足。作为原美人弄卷烟厂地下党支部首任书记郭雪聪之子,魏竞丰曾带着儿子回到母亲战斗过的地方,共同追寻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战记忆。
魏竞丰的回忆将时间拉回至抗战时期。他的母亲郭雪聪出生于嵊县长乐镇(今嵊州市长乐镇),为掩护地下工作,她以学习卷烟技术为名,在余姚韩夏小学的地下党联络站接受秘密培训,后被派往小越大山下(现为小越街道新宅村),以卷烟厂经理身份为掩护,建立地下党支部。“母亲白天管理工厂,晚上组织党员开会、传递情报。”魏竞丰指着展馆内复原的地下党活动场景说,“她教女工们卷烟时,会把密写纸藏在烟盒夹层里,甚至用烟丝传递暗号,在隐蔽战线上与敌人斗智斗勇。”
“父母走过的路,代表着共产党员的精神。”魏竞丰感慨道,“希望后人永远铭记这份精神财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他特别感谢为记录、展示这段历史奔走的热心人。“相信会有更多人被这段历史感动,被先辈们的精神激励。”在他看来,红色基因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希望年轻人能从这些实物中感受信仰的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先辈的担当。”
“她们的故事,会随着这些展品一直讲下去。”魏竞丰的话,恰似红色精神最好的注脚——它从未远去,而是在一代代人的铭记中焕发新的生机。信仰的火种,在代际传递中永不熄灭。
◎ 观杰侄子石先叶:
观杰精神激励着家族每一位成员
石先叶:观杰烈士侄子,章镇镇任叶村村民。
记者近日来到观杰烈士出生地任叶村采访。采访当天,在观杰烈士纪念碑前,任叶村特意组织了观杰侄子石先叶、老党员、村民代表等向观杰烈士敬献了鲜花。观杰侄子石先叶告诉记者:“我爸爸经常把大伯观杰的革命精神讲给我们听,也常常给我们讲起大伯的革命故事,他教新兵怎么利用桑树地、竹林做掩护,怎么快速过小石桥。他常说鬼子(敌军)装备再好,但我们地形熟、脑子活,这就是我们的枪炮。”
石先叶表示,大伯观杰不仅是全家的骄傲,还是上虞人民的骄傲。他那种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家族每一位成员。
◎ 金荣超之女金芳:
继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金芳:北撤老战士金荣超的女儿。1985年毕业于浙江药科大学医学系,上虞人民医院原呼吸内科主任,现退休返聘。
日前,在位于丰惠镇的北撤会议旧址前,金芳向记者介绍:“关于新四军北撤,我父亲在回忆录里有一段文字记载,他们当时北撤是从丰惠出发,坐大木帆船渡过了85华里的杭州湾。一路上,国民党对他们围追堵截,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有一次战斗中,他们连长的鼻尖被打掉了;在过杭州湾的时候,其中有一条船,船上有一个战斗排,当时的浙东纵队的后勤部长也在上面,渡江时遭到了国民党军舰猛烈的轰炸。其中有8个战士牺牲了,7个战士负了伤,船快靠岸时被打沉,战士们只好跳海游往北岸,有两个不会游泳的女同志被海水卷走了……”
金芳告诉记者:自己常常觉得父亲从未远离。小时候,父亲经常教育他们兄妹要爱学习,要艰苦朴素,要热爱劳动,如果贪玩不帮母亲做家务是会被他批评的。但父亲也有慈爱的时候:我学习成绩不错,会奖励我一支钢笔;包饺子时,我把饺子搬来搬去,他亲切地叫我“饺子腿”……父亲在职时努力工作,离休后仍然奉献社会,为上虞的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做传统教育报告230场,听众7.6万多人次。晚年,父亲深受阿尔茨海默病折磨,记忆力明显下降,但越来越思念故乡。2013年12月,父亲永远闭上了眼睛。想他的时候,自己会去陈溪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那里有父亲的回忆录和奖章。
金芳表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作为新四军战士的后人,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