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百年故居获新生 求是精神照乡村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02版:新闻·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朱克斐 通讯员 韩莹

  近日,浙江省文物局2025年省级乡村博物馆名单正式公布,竺可桢故居陈列馆成功入选。这一荣誉,为坐落于东关街道建东西路的百年老宅,烙上了一枚含金量十足的新印记。作为我国近代气象学与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曾经的居住地,这座浸润着水乡韵味的建筑,正悄然完成从“历史记忆载体”到“科学精神殿堂、乡村振兴引擎”的华丽蜕变,成为点亮区域文化发展的新地标。

  一砖一瓦藏往事:

  百年故居的“新生之路”

  漫步东关街道建东西路,竺可桢故居在街巷烟火中静静矗立。这座坐南朝北的典型江南民居,青瓦白墙间仍留存着岁月的痕迹——正门上方“竺可桢故居”匾额庄重大气,院内铺就的青石板历经百年磨损却愈发温润,东厢房还原了竺可桢少年时期的书房场景,煤油灯、旧书桌、泛黄的书籍静静陈列,仿佛能让人窥见少年竺可桢伏案苦读的身影。

  1890年3月,竺可桢出生于东关镇(现东关街道)的一个米商家庭,幼年入私塾读书,先学八股应试,后转入镇上的毓菁学堂。毕业后,竺可桢先后赴绍兴东湖法政学堂、上海澄衷学堂、上海复旦公学、唐山路矿学堂求学,后又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最终成为享誉中外的科学家。即便离乡多年,竺可桢始终牵挂故土:1966年,76岁高龄的他主动将故居捐赠给当地政府,只为让家乡留住这份与科学相关的记忆。

  这份“科学记忆”的守护与传承,离不开东关街道多年来的深耕细作。近年来,街道累计投入600余万元多次开展故居修缮工程——不仅对建筑主体进行加固、修复了腐朽的木构件,还邀请专业团队梳理竺可桢生平史料,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让访客更直观地了解他的科学贡献。如今,竺可桢故居已先后荣获“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浙江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称号,每年接待访客超1万人次,成为传播科学精神、弘扬名人文化的重要窗口。

  多维发力传精神:

  让“求是”之光照亮当下

  “竺先生曾说,‘科学精神就是求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要存放在故居里,更要融入生活、传递给下一代。”东关街道文化站负责人说。围绕“竺可桢”这一核心IP,街道创新构建起“资源联动+梯队培育+校馆融合”的特色工作体系,以党建联建打破资源壁垒,以小导游品牌激发青春活力,以校馆合作延伸教育链条,让“求是”科学精神真正“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东关街道以党建联建为关键纽带,主动拓展协作渠道,与市科协、区气象局等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不仅在故居庭院内搭建小型气象观测站,还同步组织“气象探秘走进竺可桢”系列科普实践课堂,通过趣味实验、实地观察等形式,为辖区青少年打造近距离接触科学、深入探索气象知识的优质平台,有效提升了故居作为区域特色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定位,推动科普教育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转型。

  “大家好,欢迎来到竺可桢故居。我是今天的小小讲解员,接下来,就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竺可桢爷爷的科学人生……”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竺可桢故居里总会响起这样稚嫩却清亮的声音。为进一步厚植“求是”精神传承土壤,街道与东关街道中心小学紧密合作,常态化开展小导游选拔活动,让青少年在“讲解者”的角色中,深化对竺可桢“求是”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截至目前,“求是·小小讲解员”队伍已累计为参观者提供志愿讲解服务 2000余人次,不仅推动“求是”精神从课本走进现实,更让竺可桢故居成为名副其实的“知竺、讲竺、学竺”精神阵地。

  文旅融合谋新篇:

  从“文化地标”到“发展引擎”

  此次获评省级乡村博物馆,为竺可桢故居的发展打开了新空间,也让东关看到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

  据悉,东关街道正计划在“运河里”项目中,专门规划建设“竺可桢求是精神传承馆”。该传承馆将突破传统故居展陈模式,采用更多数字化、互动化展示手段,打造集科学普及、精神传承、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空间。同时,该街道还在谋划“竺可桢未来产业社区”,计划依托故居与传承馆的文化影响力,联动浙江大学等高校资源,打造“创业孵化+人才培养+科普教育”一体化平台。“我们希望这里不只是一处纪念先贤的场所,更能成为吸引浙大学子、科技人才返乡创业的‘磁场’,让竺可桢先生的科学精神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实际动力。”东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运河里”项目及“竺可桢求是精神传承馆”的前期设计与调研工作已同步推进,预计在今年年底逐步启动建设。

  从百年故居的修缮保护,到省级乡村博物馆的成功入选;从以党建联建打破资源壁垒,到规划建设现代化的求是精神传承馆……东关街道正以竺可桢这张“金名片”为纽带,不断探索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这处承载着科学记忆与水乡风情的文化地标,必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焕发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