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北撤会议:顾全大局 奉命北撤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观看视频

  全媒体记者 王华伟 俞洁

  1945年9月23日,上虞县城丰惠镇钱家弄一间民居内,浙东区党委召开了决定浙东抗日武装命运的“北撤会议”。近日,记者重返“北撤会议”旧址,聆听黎明前的那次关键抉择。 

  在“北撤会议”旧址石碑前,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阮永兴向记者介绍, 抗战胜利不久,国共重庆谈判正在进行。为顾全和平大局,中共中央决定让出南方8块根据地,浙东党政军1.5万人必须在一周内渡海北撤。23日清晨,谭启龙、何克希等30余名干部集结丰惠,召开浙东区党委扩大会议,也就是北撤会议。区党委书记谭启龙主持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发来的电报指示,然后讨论了如何贯彻上级指示和保证北撤胜利进行等问题,会上作出7项明确的决定:所有公开人员和武装部队(除少数病弱人员外),全部撤离浙东;限期收回抗币;精干人员;组建浙东工委;设立留守处……每一条都关乎浙东根据地的未来。 

  阮永兴表示,虽然会议只开半天,却做出了7项决定。应该说,当时的奉命北撤,不仅在政治上揭露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而且在军事上得以集中兵力、形成拳头,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进行大兵团作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美梦。

  浙东区党委扩大会议结束后,中共上虞县委于即日下午召开党委会,具体部署北撤和坚持原地斗争的工作。会后,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北撤的准备工作。

  居住在钱家弄附近的丰惠镇居民葛震远大伯告诉记者:“我听老一辈讲,当时丰惠老百姓拿着抗币去兑米,晚上回来听说部队要走了,为了不让新四军饿着,有的把自家仅有的3块银元全塞进战士担架里,可见当时军民感情是很深的。”

  9月30日,浙东区党委、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浙东行政公署在上虞县城召开群众大会,向浙东人民告别,并发表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姊妹书》。同时,浙东党政军及各县地方武装、工作人员共1.5万余人,自即日起在上虞等地启程,分批北撤。当晚,首批部队从古窑浦渡海;10月4日,在澉浦登陆的第五支队、上虞自卫大队等部队遭国民党军7个团伏击,背水血战16小时,223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永远留在了杭州湾北岸。

  在“北撤会议”旧址内,曾参加过浙东新四军北撤的金荣超女儿金芳向记者讲述:“关于新四军北撤,我爸在回忆录里记叙,他们当时从丰惠出发北撤,坐的是大木帆船,渡过了85华里宽的杭州湾。一路上,国民党部队对新四军围追堵截,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有一次战斗中,他们连长的鼻尖被打掉了。在过杭州湾的时候,其中有一条船上是一个战斗排,当时浙东游击纵队的后勤部长也在上面,遭到了国民党军舰猛烈的炮击,其中有8个战士牺牲了……”金芳表示,作为新四军后人,她将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45年11月7日,浙东游击纵队奉令继续北上,17日,部队在苏北涟水进行整编。浙东游击纵队第二旅改编为新四军独立第一旅,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编为华中海防纵队第二大队,其余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之后,部队随即开赴山东,接受新任务,汇入了全国解放大军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