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古樟树下开讲 “管溪声”入人心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07版:新闻·乡镇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楼丽君 通讯员 吴甜田

  “在村里,小卖部是CBD,四位大妈坐门口,年龄相加270。”初秋时节,在下管镇东里村大樟树下,“青山共富路,沃土生真金”主题宣讲活动火热进行。村民们闻声而来,摇着蒲扇,围坐树下,聆听思想的声音,感受理论的力量。

  大樟树下,清风送爽,活动在轻松活泼的“脱口秀”中拉开序幕。“看到村里的狗,我害怕地喊一声。村书记拍拍我,笑着说等啥时候它认识你了,你也就成功了。”导师宣讲员金彬彬化身“段子手”,将开放麦与理论宣讲相结合,在阵阵笑声中,将理论的种子悄悄播散。

  “老人们眼里的‘赔钱货’,愣是成了年销万把的网红产品。”导师宣讲员徐东璐带来她为家乡下管直播带货的故事,“就这样,我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扫把姑娘’!”她的经历,生动诠释如何将绿水青山的“高颜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高产值”,引人深思。

  下管镇“管溪声”理论宣讲团的7位学员接力开麦,用身边事解读大道理。学员章波从一株小小的三叶青讲起,揭秘“下管三宝”的致富密码。“绿水青山原来自带‘利息’!”这个生动的比喻,激起大家共鸣。“是这个道理呀!”几位老农频频点头,“地养好了,树护好了,就是给儿孙存钱啊!”章波趁热打铁道,“保护生态是本,用好科技是术,对接市场是路。本金越厚,利息越多。”

  “中厅起灶、后院种田,‘耕读山居’精心打造供销文化馆,生动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供销商店场景。”学员王梦丽分享废弃老茶厂蜕变为主题民宿的鲜活事例,如今,该场馆已成为下管研学游的重要点位之一。

  本次活动还创新开设“田间课堂”。大家戴上草帽,走进花生种植地,“看这土质,沙壤土最透气,花生就喜欢这个!”种植能手郭大伯弯腰拔起一株花生,抖落的泥土里滚出饱满果荚,“选种、垄沟排水、病虫害防治,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他边讲解边示范,黝黑的脸上写满对土地的深情与自豪。围观的青年干部听得入神,有人弯腰细看花生根部,有人掏出小本子记录,还有人惊叹“原来土里真能生金子”。

  转场至“e游管溪”直播共富工坊,踏入这栋由闲置仓库焕新蝶变的建筑,明亮宽敞的空间、专业的直播设备和琳琅满目的本地农特产品展示区,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曾经是堆满杂物的老仓库,如今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把它改造成了800平方米的‘电商梦工厂’!”返乡创客徐明军指着两个专业直播间,自豪溢于言表。

  东里村党总支书记袁津芬乐呵道,“通过‘村播’和产业引入,我们村实现了从‘后进村’到‘后劲村’的华丽转身。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一起把下管的‘绿水青山’变成触手可及的‘金山银山’!”话语间充满对未来的期许。

  据介绍,早在1919年,下管籍中共早期党员徐用宾、徐镜渠创刊《管溪声》,以笔为矛刺破封建长夜,播撒觉醒火种。百年薪火相传,如今,下管镇赓续精神血脉,创立“管溪声”理论宣讲团,用土味乡音、青春表达、创新实践讲好新时代故事。

  “我们要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把下管丰厚的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共富路上的强劲动能,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锦绣画卷。”下管镇党委书记郑伟钦表示。

  当“管溪声”融入泥土气,当新思想遇见老智慧,古樟树下这场接地气的宣讲,已将理论的种子播进田间地头、融入百姓心头。而下管镇的共富故事,正如沃土中萌发的新芽,在绿水青山的滋养下,“声”入人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