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串联文化地标 聆听岁月新声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07版:新闻·乡镇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 (记者 陈黎超 通讯员 陈金洁) “传统产业从不是‘夕阳行业’,而是充满创新活力的‘朝阳领域’!”日前,在上虞棉纺厂旧址和芳华上棉记忆影像馆内,百官街道青年宣讲员姚一萍向“家燕归巢”的大学生们动情讲述,“无数上棉工人在祝家庄的土地上日夜坚守,用双手织就产业传奇。”姚一萍以鲜活故事为笔,将“匠心”二字深深烙进青年心中,让工业遗产背后的精神力量跨越时空,引发大学生们对“传承与创新”的热议。

  这场走出报告厅、走进历史现场的理论宣讲,真正让老城文化地标“活”了起来。通过把课堂搬到厂房、用故事代替说教,百官街道不仅打破了传统宣讲的时空限制,更在青年与城市记忆之间架起了一座可感知、可共情的对话桥梁。老地标、新声音,正持续焕发吸引年轻人的蓬勃生命力。

  这场“沉浸式”宣讲已经是百官老城新“声”宣讲的第8站。“若要读懂百官,一定要走进藏在老百官街巷流水里的峥嵘岁月。”百官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自今年7月起,街道创新推出百官老城新“声”系列宣讲活动,精心绘制宣讲路线图,将半山1994、老博物馆、豆腐弄、城东粮仓、棉纺厂、老火车站等14个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有机串联,由30余名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百官城事”宣讲团成员,通过“一步一景一故事”的沉浸式叙事方式,打造出一条兼具活力与深度的“青年宣讲”生态链。

  7月17日,百官老城新“声”首场宣讲在半山1994小剧场拉开帷幕,原百官镇镇长俞才丰带来3张特殊“礼物”——耗时3年手绘的百官解放前、解放初期、步行街建成后地图,每张长1.7米、宽1.2米的图纸上,街巷肌理与时代变迁清晰可见。俞才丰结合亲身经历,讲述百官解放史与烈士壮举,让在场青年宣讲员触摸到“看得见的历史”,对家乡巨变有了更真切的感知。

  如果说半山1994藏着老城的“时光密码”,那么,“星芽”文明实践站则传递着百官的“温暖力量”。“公益就像烘焙咖啡,需要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更需要耐心等待。每一杯咖啡都有独特的风味,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每个梦想提供开花结果的土壤,让善意像咖啡香一样,飘散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宣讲团成员阮云慧用自己创办星芽咖啡的经历,让青年们真切感受到家乡大地上涌动的公益暖流,点燃了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公益的热情,让爱与尊重在青春的接力中持续传递。

  据了解,截至目前,这场以青春为底色的宣讲已走过半山1994、老博物馆、豆腐弄、后郭党史陈列室、“星芽”文明实践站、文化幸福大院、上虞棉纺厂等8个经典文化地标。“百官城事”宣讲团成员,将老城的光辉过去、精彩当下与无限未来融入宣讲。

  “理论要圈粉青年,就得走进他们的‘生活场景’。” 百官老城新“声”宣讲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文化地标为载体,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理论宣讲既有“历史厚度”,又有“青春温度”,引导更多青年在读懂老城故事中传承精神、扎根家乡,让老城新“声”持续响彻虞舜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