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景彬
曹娥江畔,孝德之乡。在曹娥街道,一场由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在悄然改变着城市社区的治理格局。
近年来,曹娥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创新服务模式、整合多方资源,依托“党建引领”,主抓“培育孵化、制度建设”,提供“5大类服务”,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曹娥特色的社团组织“1+2+5”基层治理模式。
老城新区交织的治理挑战
作为上虞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曹娥街道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社区,也有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区,呈现出“老城与新区交织、居民与商户共存”的复杂特点。
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为曹娥街道基层治理带来了独特挑战。一方面,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新兴商业区和住宅区流动人口多、服务需求多样,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
在此背景下,曹娥街道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着力培育孵化各类社会组织,健全清晰化治理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以及依照社会组织发展方向的不同,形成帮扶救助、矛盾调解、便民服务、文艺娱乐、平安综治等五大类别210余家社会组织,尽可能实现社会力量支持与社会治理需求的精准匹配,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使其成为推动平安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社会组织参与的“曹娥模式”
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曹娥街道有着自己的思路和做法。
2023年5月,曹娥街道“虞警商社联盟”正式揭牌成立,这个由近400家商户组成的自治组织,将辖区交通管理、消防安全、治安防控等纳入服务范围,通过自查互查推进整改落实。联盟成员王烈锋在一次巡逻中发现居民楼附房火情后,立即报警并挨家挨户疏散住户,成功协助消防人员化解危机,被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像这样的“城市打更人”,在曹娥街道已有数百名。
联盟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安全巡逻80余次,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0余个,推动辖区总警情下降25.8%。这种“商户联防、邻里互助”的模式,有效延伸了基层治理触角,实现了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的良性互动,成为平安建设的民间力量。
在曹娥街道,“有纠纷找邵大姐”已成为居民共识。由退休社区主任邵玲芬带领的“邵大姐来帮忙”团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累计调解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劳动纠纷、经济纠纷等各类案件395件,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8%,培训、宣传、服务类277件,未成年人帮扶16件,这支由112名义务调解员组成的队伍用耐心和专业搭建起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
邵玲芬总结的“亲朋好友劝说法”“关心身体健康法”“为人整理家务法”等调解“宝典”,通过“传帮带”机制培育了一批基层调解能手。团队不仅化解矛盾,更通过日常走访及时发现隐患,实现了“调解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特别是在不久前,浙江省妇联、浙江省司法厅联合举办的全省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大比武”活动中,曹娥街道“邵大姐来帮忙”工作中心调解的“董某四兄妹拒养老人赡养纠纷案”成功入选2025年度全省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优秀案例。
此次案例的成功入选,不仅是对“邵大姐来帮忙”工作中心调解工作的高度认可,也为曹娥街道基层治理提供了典型示范。
每周五上午,舜杰社区“周五帮办团”的几名志愿者都会准时出现在一些空巢老人家中,代买生活用品、打扫卫生,天气好时还陪老人散步聊天。这个由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专门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常态化帮扶,形成了“一对一”结对机制。
“以前总担心年纪大了没人管,现在有了‘周五帮办团’,孩子们在外工作也放心了。”80岁的李大爷感慨道,类似“周五帮办团”这些“小而美”的组织虽不起眼,却汇聚成惠泽民生的“大力量”,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激活治理内生动力的实践路径
在曹娥街道,几乎每个小区都设立了党员服务站。邻里纠纷、物业维修、代办事务,这些居民日常碰到的大小难题都可以找服务站解决,而“解题人”正是社区党员、热心居民、社团组织。
德济苑社区是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示范社区,目前已形成党建引领下社会组织、业委会、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特色自治服务模式。社区通过发挥党员骨干带头作用,整合街道社会组织众创空间资源,实施微公益创投项目孵化,逐步形成了一批像“立德者自治物业联盟”“惟妙惟俏剪友会”“戏迷之友”“翰墨缘书画协会”等社会组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组织”凝聚成了惠泽民生的“大力量”,有效丰富居民业余生活,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以前,我们闲着的时间都不知道去哪里好,现在社区里有剪纸课、舞蹈课,还有老年人来写书法,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可高兴了。”退休老人张阿姨说。与此同时,德济苑社区突出居民主体,采用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书画比赛等方式,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内生动力。
据悉,为更好地推动基层治理成效,当前,曹娥街道还建立了“双社互助”机制,制定下发《曹娥街道村居社区“枫桥指数”评估考核》,将社团组织培育孵化纳入社区专项考核,明确每个社区每年至少培育发展一支社团组织,引导社团组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基层治理相关活动。在街道层面,统筹政策资源和培训指导;针对社区层面,对每个社团组织指派一名专职社工指导,并提供场地、设备和专项资金支持等。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也让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有了家的归属感。
在银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邻里剪纸课”总是座无虚席。退休教师陈阿姨义务教学三年,带动50多位居民参与,“剪纸队”作品还在全区比赛中获奖。“活动多了,邻居熟了,社区自然就和谐了。”振兴社区居民王女士深有感触,目前社区常态化开展书画、舞蹈、戏曲等活动20余种,年参与人次上千人。
“基层治理关键在激活社会细胞。”曹娥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浙江省“两个先行”奋斗目标,深化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从“虞警商社联盟”的平安守护,到“邵大姐来帮忙”的矛盾化解,再到“周五帮办团”的邻里互助,曹娥街道的社会组织正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基层治理的澎湃动能。在这里,政府“有形之手”与社会“无形之手”紧密相握,共同书写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答卷”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曹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