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冯楠
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浙江惟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单体400米长的生产车间堪称园区之最。自2020年投产以来,刘志成的工作轨迹便与这条生产线深度绑定——只要不出差,即便案头工作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往返于熔铸、轧制、退火、精整、检测等工段,日均步数常超两万。
“创新不是‘跳’出来的,是‘磨’出来的。”刘志成笑着说,车间里每台设备的位置与状态,他闭着眼都能说清;而自己对铜合金的理解,也藏在这日复一日的400米“车间walk”里。据悉,投产至今,惟精每年在研发与固定资产上的投入均保持在1.5亿元以上。
公司“惟精”之名,源自《尚书》“惟精惟一”,寓意秉持专一之心、专注精纯之事。这份刻在名称里的执着,正是初创团队的初心。2017年,刘志成与团队伙伴携手扎根上虞,创办惟精新材料,“大家就是想做点事出来”。作为核心成员,刘志成早在2008年便踏入铜合金板带行业。经过多年发展,这一传统行业在国内已是一片红海,常规黄铜、紫铜类产品利薄如纸;可放眼国外,行业却在持续迭代更新,应用领域越来越宽,也越来越前沿。
2020年公司投产之初,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意外加快了团队的创新步伐。疫情导致传统电子产品、家电等下游市场骤冷,刚起步的惟精面临市场“消失”的危机。“当头一棒,原来设计的路径走不通了。”团队果断调头,放弃起步阶段的常规产品量产计划,直接攻坚高附加值特种铜合金——随着5G、精密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崛起,高性能铜材料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
几乎同一时期,华为芯片遭封杀事件引发的产业链震动,让国内企业猛然意识到“卡脖子”之痛。“客户带着国外样品来,急切地问‘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刘志成至今记得那份迫切,“以前是国外定标准,我们跟着走;从那天起,我们开始和客户一起定义标准。”从原始配方调试到工艺优化,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和试制车间,对着数据反复打磨——一次次试错,一遍遍迭代,直到产品性能追上甚至超越进口材料。
期间,惟精主攻铜镍锌、铜镍锡、铜钛、铜铬锆、铜镍硅等特种铜合金产品,专攻0.2毫米以下和4.0毫米以上的极薄、极厚产品。其中铜合金板带箔最薄可达0.025毫米,仅相当于头发丝的三分之一。
“老行当里必定藏着新机会,关键是机会来了,我们能不能接住。”2022年7月,企业成功突破铜钛、铜镍锡合金板带箔“卡脖子”技术,8个系列40余个牌号产品站稳5G通讯、精密电子等领域。如今,铜镍锌合金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刚开始是追随,等到市场成熟了,就要考虑自我革命,引领行业。”在刘志成看来,当下的优势或许就是未来的短板。2023年底,惟精引入AI、机器学习辅助研发,将平均3—5年的研发周期压缩至1—1.5年。“不是要替代谁,而是用技术让创新更高效。”他说。
身为政协委员,刘志成也常将车间里的感悟转化为提案中的思考。“行业的痛点,往往藏在政策与实践的缝隙里。”他在《关于推动利用人工智能AI赋能上虞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提案》中提出,中小企业创新不应是“孤军奋战”,需要更多共享平台降低试错成本。
在《破除传统观念分类,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他直指行业“身份困境”——以高性能铜合金为例,其实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却可能因传统分类被贴上“高耗能”标签,“政策的温度,应该体现在对技术进步的尊重上”。
如今,惟精的发展再迎新突破,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和动力电池组的铜合金板带箔产品,已通过严苛认证并实现量产,全新的生产线将于今年年底投产;面向AI算力、具身机器人等新兴行业的特种铜合金板带箔产品,也在加速研发中。产品出海表现同样令人振奋,今年新开的欧洲、加拿大、沙特等市场订单持续增长,上半年整体外贸同比增长超50%。
回首8年创业路,刘志成不由感慨:“行业生命力不在新旧,而在沉下心革新——用精益求精的手艺,把老行当融入新场景,才能持续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