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楼丽君 戚罗燕 魏新宇
当星光褪去流量热潮,上虞夜经济如何摆脱转瞬即逝的桎梏,迈向长红常新的稳态?是流量变留量的巧思,让线上热度沉淀为线下动能;是全媒矩阵的破壁,让宣传声量转化为消费活力;是文化赋能的深耕,让消费场景升华为城市名片。
从短期喧嚣到长效繁荣,从单一业态到品牌生态,上虞夜经济正以体验为基、以传播为翼、以文化为魂,镌刻城市夜生活的持久魅力。
从短期流量到长效留量
构建“持久力”
月上五甲渡,清辉漫洒江面。七月流火,“时光书屋”一场场钢琴快闪,引得散步市民纷纷驻足聆听。这处由央视综艺《你好生活》点亮的文化新地标,正为曹娥江夜色注入别样魅力。
时间回溯至今年5月,上虞迎来一群“星光来客”。撒贝宁、尼格买提等央视“名嘴”甫一现身便引爆市民围观,惠英红、刘宇等明星接连亮相更将这场“偶遇”的热度推向高潮。“上虞偶遇顶流”的短视频席卷抖音、小红书,相关热搜持续霸屏。正当网友热议“众星为何齐聚小城”时,撒贝宁、尼格买提又携阮经天、沙溢深入瓷源文化小镇探访青瓷匠人,让社交平台上的热议久久不息。
这场看似不经意的“星光突袭”,实则是央视综艺《你好生活》在上虞开启的实景录制。节目通过10期高密度拍摄,巧妙串联起上虞“一江两岸三城四季”的动人画卷。短短一个多月,《你好生活》累计登上全网热搜365次,微博主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节目探班直播单场播放量逾800万,近20位艺人参与的互动讨论量达10万条。
然而,流量如潮,来势汹涌,去亦匆匆。如何将这奔腾的线上热度转化为线下可感知、可消费的城市新动能?节目热播后,上虞文旅集团迅速行动,“时光书屋”投入试运营。首周日均客流量突破2000人次。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如今,“时光书屋”融合阅读、文创、亲子、音乐活动,成为全龄友好生活空间:亲子区是宝妈的“遛娃充电站”,咖啡吧化身学生族的自习室,退休教师在此举办读书会。节目组留下的“时光邮筒”人气最旺,每日承载上百张寄往未来的明信片。
为进一步延续热度,我区深耕“一江两岸三城四季”文旅品牌,以五甲渡城市公园、瓷源文化小镇等核心点位为引擎,有机融合孝德文化、春晖文化、东山文化、瓷源文化和水乡风光、青春业态等多元元素,构筑“可进入、可体验、可停留、可消费”的夜生活矩阵。本地特产被打包成精美文创礼盒,“这里既有阅读的宁静,也有交流的欢愉;既有文化的深度,也有生活的温度。”上海游客谢洁兴致勃勃地买下好几套青瓷礼盒。
“夜经济的生命力,不在于一时的喧嚣,而在于能否构建起融合文化深度、消费场景、情感链接与长效运营的‘吸引力’体系。”上虞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流量终会退潮,而用心雕琢的体验与价值,才是城市夜经济长红的核心密码。
热度未减,布局更深。8月,“总台文创·大师系列”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创浙江首店落子“时光书屋”。该店不仅将上线咖啡、文创产品,开展二次传播、互动打卡、联名开发等系列活动,还将协同“曹娥里·十三弄”历史文化街区、“漫游娥江”等文旅项目,从场景呈现向品牌塑造跃升,厚植上虞“青春之城”文旅消费新生态,加速流量向留量的沉淀。
从单一宣传到全媒矩阵提升“传播力”
8月26日夜幕初垂,市民李洁随手点开百观新闻客户端,一张精心设计的页面瞬间点亮屏幕:“来了来了!上百观抢第四轮文旅消费券!”瞬间让李女士充满了期待,“这阵仗,周末必须安排!”她笑着把链接甩进了家庭群聊。
过去,地方活动宣传常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一纸通告、一条新闻,在信息洪流中往往难起水花。尤其在年轻人主导、体验为王的夜经济领域,传统的“独角戏”模式明显不够给力。怎样真正点燃夜间消费这把火?打破传播壁垒,打造一个多方共振、精准抵达、深度互动的新传播场,这是上虞给出的答案。一场强化协同、全民参与的“传播总动员”就此打响。
今年7月至9月,“活力虞城 畅玩一夏”夏日消费季火热开启。我区通过发布会、媒体探营、网红宣推等多种形式,整合小红书、抖音、大众点评等线上平台,精心构筑“预热悬念化、报道全景化、发布多元化、技术智能化、传播外向化”全媒传播矩阵,为夜经济注入澎湃动能。
预热阶段,我区便打出“悬念+权威+惠民”组合拳。告别枯燥通告,“倒计时海报”如同大片预告,高频“霸屏”地方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黄金入口。“上虞主会场”“六大主题市集”“神秘惊喜”……核心信息点到为止,成功撩拨起市民的好奇心。启动前夕释放的“剧透”图片,如同揭开面纱一角,让期待持续发酵,线上线下讨论热度飙升。
权威发布与惠民信息实现全媒覆盖。聚焦“惠民礼享包”——消费券精准触发、阶梯投放、一码通用等创新设计,让“政府搭台,商家百姓共赢”理念深入人心,打通“线上热议”与“线下翘盼”双向通道。区融媒体中心火速推出《活力虞城 畅玩一夏》专题专栏,以“1+6+1”活动体系为核心,以文字深度解读政策脉络与亮点,用镜头捕捉光影交织的精彩瞬间,通过短视频记录摊主与顾客的满屏笑脸,直播带领万千网友“云”穿梭人潮,实时感受夏夜沸腾的人气。
从“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到“全民参与、多方共振”的互动新生态,我区以创新内容、多元渠道、下沉服务,将宣传转化为夜经济发展的强力“连接器”与“催化剂”,实现内容形式创新、宣传途径时新、消费服务更新、覆盖人群拉新。
从消费场景到城市名片塑造“品牌力”
夜经济的东风,不仅点燃了城市的活力,更让“四季仙果”这块招牌焕发新彩。今年盛夏,撒贝宁在《你好时光》录制现场一句由衷的赞叹——“真甜!上虞葡萄,名不虚传!”,让盖北野藤葡萄再度走红。
乘势而上,我区巧妙联动年轻力量,让“仙果”魅力深入商圈、市集,跨界“浙BA”赛事,打造出融合围涂文化、葡萄采摘与特色餐饮的精品路线。仅两个多月,便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1.1亿元——味蕾的满足,正成为撬动地域活力的支点。
上虞夜经济,不止于舌尖欢愉,更蜕变为唤醒城市记忆、凝聚乡土认同的鲜活载体。华灯初上,小越街道新宅村的夜空被1200架无人机点亮。流光溢彩间,“千年福地”的传奇故事在夜幕中惊艳铺展。
“真没想到,这里曾走出8位巾帼英雄!”年轻人驻足惊叹,忆及她们传递情报、掩护战友的过往;老人们望着“美人弄1号”的璀璨画面,泪光闪烁,难掩激动。尘封的红色记忆,在光影中悄然苏醒。这跃动的夜空正宣告:上虞的夜正从买东西、享生活的浅层消费,悄然转向寻求精神共鸣与文化浸润的深层体验。
“让游客真正住进江南的诗意里……”道墟街道新屯南村“一壶江南”主理人陈雅娟向记者描绘着今年国庆期间即将开放的住宿体验。从闲置空间唤醒到多元业态焕新,品茗、非遗、手作等融合业态,正实现从简单引流到深度留客的蜕变,持续丰富“江南威尼斯”内涵,赋能古越文化金名片。
夜色为文化提供独特舞台,文化繁荣则为夜经济注入灵魂,推动其从生活场景向城市文化表达跃升。曹娥孝德、越窑青瓷、谢晋故里,这些静态文化符号在夜色中新生:中华孝德园的“多味市集”与“非遗嘉年华”,让古老技艺在灯火中流转;瓷源文化小镇的“瓷土变形记”,让千年青瓷触手可及;谢塘镇“晋生星片场”的电影体验夜,更让名人文化化身闪亮夜游IP。沉睡的文明在夜市烟火、夜游光影与夜演旋律中苏醒,化作城市气质的“流动窗口”。
夜经济热土同步点燃创业创新火花,为“创客城市”注入青春动能。里直街,“00后”创客潘瑜的“以亓刨冰”已成“宝藏小店”;中国美院研究生李洁琦在“零创湾”开设“iPad绘画创作实战营”,15天让学员变身“文创设计师”;万悦城“栗薯佳”新店开业,岭南覆卮山“冰川蜜薯”香飘虞城……青年创客们在夜色中书写上虞活力新篇。
曹娥江畔,机械轰鸣,夜经济召唤新版图。8月18日,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的曹娥江文化艺术中心产业综合体正式动工。作为“千项万亿”工程和“青春之城”标杆项目,该中心涵盖演艺厅、美术馆、电竞影视馆等多元空间,以“文化+科技”融合打破传统边界,打造辐射长三角的城市文化客厅,满足对高品质、国际化、时尚化公共文化空间的新期待。
从单一消费场景打造,到文化、创新、体验的深度融合,上虞夜经济的嬗变,本质上是一场从经济活动向城市品牌的深度塑造与价值跃升。从擘画“浙东新商都”蓝图,到荣膺全国“商业创新样本城市”,这里不仅有消费脉动,更有文化温度与生活质感。夜未央,灯火处,上虞的名片正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