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汉锋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为中国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实践遵循和行动指南。
上虞区,作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江南水乡,同时也是经济活跃的工业强区,深刻认识到生态优先、绿色创新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始终将“两山”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产业基础、自然山水、城乡底色、文化底蕴、制度创新等区域特色优势,全面建设“既要经济强,也要生态美”的“青春之城”,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虞新篇章。
绿美建设
打造和谐共融生态家园
日前,“造浪江岸 创享营家”城市轻露营活动在曹娥江“一江两岸”三期核心区的五甲渡城市公园举行。活动融合自然生态、潮流文化与亲子互动,让风光旖旎的曹娥江成为市民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然而,仍有人记得,如今秀美的曹娥江两岸曾遍布大小企业,导致江水污浊不堪,两岸风貌杂乱无序,一度成为城市发展难题。痛定思痛,上虞全线关停污染企业460余家,完成沿线农村污水综合整治,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两岸生态修复、“一江两岸”景观工程建设等,重现“一江清水穿虞城”的生态美景。
“曹娥江外驿纤长,百曲清溪绕石梁。柔橹一声惊雁过,短篷三尺逐鸥飞。”曹娥江的华丽蜕变映射了上虞城市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我区坚持推进“绿美建设”,依托“林长制”,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在森林碳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等领域多点发力,累计完成国土绿化美化7.54万亩,创建“森林系列”55个,森林覆盖率达37.5%,林木蓄积量达298万立方米,森林植被碳储总量达258万吨。
“污染少了,环境好了,曾经消失不见的鸟群都回来了。”杭州湾上虞世纪新丘,上虞区野鸟保护者协会会长邱忠海举着望远镜观察。这里每年停歇数十万只候鸟,不仅种类繁多,还时常能观察到鹈鹕、琵鹭、绿翅鸭等珍稀物种。“这是生态保护的结果。”邱忠海说。
2022年,为了给候鸟提供更安全的生存空间,上虞政府紧急叫停总投资9000万元的光伏项目,拆除了先期试点建设的光伏板和相关设施装备,并对周边土地进行复原。
事实上,该项目不但合法合规,还关系周边企业生产用电,但在“经济账”和“生态账”之间,上虞毅然选择了后者。此外,上虞还先后设立全省首个野生鸟类司法保护基地、林业碳汇生态司法修复基地、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等,守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不断绘就生态和美、绿色发展的自然底色。
追“新”逐“绿”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夏日,骄阳似火,上虞智能装备生态园,总投资102亿元的盈峰环境新能源装备项目正加速建设。这里曾是上虞传统化工重地,如今已成为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地。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在上虞,传统化工产业是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让这个城市经历了环境之痛、发展之忧、民生之怨。2016年起,上虞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化工产业改造提升行动,以“绿色安全、循环高效”为标准,对全区化工产业实施关停淘汰、停产整治、搬迁入园以及就地转型。
2019年,我区又启动化工产业改造提升2.0版,进一步拉高提升标杆,重点实施智慧智能改造,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工艺装备智能化、创新应用集成化、空间布局区块化、安全环保标准化。同时围绕质量效益、绿色安全、创新能力、智能化水平四个方面构建了28项具有代表性、可量化、前瞻性的指标体系。
“绿色低碳发展从不是一句口号,在我们所有指标中,环保永远排在前列。”绍兴市生态环境局上虞分局相关负责人,我区还创新建设“大气异味监测评价体系”,由治气评价企业治理绩效管理绩效,追溯污染主体责任,对大气污染提前预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污染排放减少,空气质量优良率和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增加的良好效果。
多年治理,上虞走出了一条“产业高端化、治理智慧化、发展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初步实现“青山金山同在、生态经济均强”。数据显示,2024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经济总量突破2576亿元、规上工业产值1735亿元,综合实力跃升至中国化工园区第七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9.9%,PM2.5年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荣获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称号。
追“新”逐“绿”。如今,上虞启动绿色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3.0版工作,进一步加速产业绿色蝶变,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新质生产力沃土。
振兴乡村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时值盛夏,被群山环绕的陈溪乡太平山村一片翠色,林下,一株株黄精悄然生长。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太平山村村民对此认识尤为深刻。依托丰富生态资源,当地围绕“黄精”产业建起共富工坊,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去年,当地黄精产品销售额首次突破200万元。
近年来,上虞区鼓励各乡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进一步释放“绿水青山”经济价值,推动生态优势更好转变为发展优势。
在丁宅乡,夏溪自东南向西北穿过双桥、华湾、上宅、丁宅和下宅等行政村。作为上虞闻名的“仙果小镇”,当地依托“一溪两岸”自然资源和旖旎风光,积极布局农业、文旅新业态,全乡草莓、桑葚、水蜜桃等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四季仙果”总产值达1.2亿元。
绿色经济打开了乡村振兴新通道,继而成为支撑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重要脊梁。如今,上虞更是突破单点思维,依托地缘相邻、产业相似、资源互惠等优势,以点串线、以线促面,探索组团式“共富单元”,形成“大虞南”发展格局。
“围绕‘岭南居、陈溪养、下管文、丁宅嗨’总方向,我们打造了串联整个虞南片区的特色旅游线路,推动更多虞南流量向留量转化。”虞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今年1—6月,上虞虞南片区新增沉浸式体验、文创市集等文旅融合业态40余个,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08亿元,同比增长11.5%,美丽经济乘数效应初步显现。
趁势而上,我区累计布局项目48个,总投资额达48.26亿元,并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振兴,共同擘画“人与青山两不负”的生动图景。
“我打算再投资500万元,建设露营基地、餐饮等业态。”去年,虞创客陈金杰在丁宅乡双桥村投资200余万元创办管溪里·村咖,一经推出就迅速爆火。随着乡村文旅业态持续向好,他也有了更大梦想。
纵观全区,相似的故事在接连上演,“生态优”“环境好”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强”“城市美”的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