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婷 通讯员 喻诗瑶
从红色基因传承到非遗技艺活化,从乡村振兴赋能到生态环境保护……2025年盛夏,千余名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师生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建45支实践团队奔赴浙江各地,用脚步丈量乡村田野,以专业赋能文化传承,在火热的实践中交出了一份中国式现代化青春力量的生动答卷。
红色铸魂
让千年文脉焕发时代新生
“电影《红色娘子军》讲述的是哪位女战士的故事呀?”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晋艺求精”实践团在谢塘镇谢晋小学开展“红色电影浸润小学堂”主题实践活动。他们以谢晋电影为切入点,开发《谢晋电影中的家国情怀》微课3期、设计红色文创产品8款。在谢晋小学的红色电影课堂上,孩子们透过光影重温历史,团队成员感慨:“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代际传承的纽带。”
在上虞,红色文化已然成为青年学子与基层社区的“连心桥”。“经彩童行·筑梦课堂”实践团走进上虞区青少年宫、盖北镇乐龄中心、汤浦镇孝德乐龄中心等地,将革命精神与儿童安全教育创新结合,通过红色非遗剪纸、陶艺课程和革命故事宣讲,为困境儿童筑起“精神防护墙”。团队与当地社工服务中心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成立大学生暑期实践基地,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持续以红色文化为纽带,为儿童成长筑牢安全与信仰的双重防线。
“上虞城市空间和文化建设”实践团则聚焦红色资源与城乡发展的融合路径。在丁宅乡,队员们深入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遗址,调研发现87.2%的村民深受红色文化熏陶,当地通过“红色代办”服务、初心讲堂等创新形式,让红色基因融入日常生活。团队提出的“红色旅游+产业振兴”方案获乡镇政府采纳,推动红色文化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发展动能”。
专业赋能
用创新智慧激活田野动能
在乡村振兴一线,科艺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农富农的“金点子”。“兰香猕韵,助农e创”实践团走进章镇镇红心共富工坊,记录“党建+产业”模式下猕猴桃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期间,团队完成15个人物访谈,通过拍摄大量影像素材完整记录了实践过程,相关实践文章在潮新闻发布后,浏览量高达2万。团队成员既调研了乡村产业现状,也为产业升级建言献策,并将持续探索“校地联动”模式,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踏访虞南”实践团则用设计力量重塑乡村品牌。他们结合地域文化打造文旅融合文创产品,为长塘镇竹笋、驿亭镇杨梅设计IP形象及20余类文创产品,与长塘镇、岭南乡、永和镇政府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处,搭建校地合作桥梁。团队成员表示:“把课堂所学用在田间地头,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生态环境保护同样闪耀青春智慧。“青空守望者·护翼同行”实践团联合警务部门、野保协会开创“四位一体”护鸟模式,在杭州湾湿地建立监测网络。其提出的数字网格化管理方案被当地纳入生态保护规划,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担当。
校地共融
探索艺术科学创新新范式
如何让校地合作从“短期实践”变为“长效共赢”?“党建筑桥谋共赢”实践团以盖北葡萄助销为切入点,通过助农直播、社区宣讲帮助果农售出葡萄百余斤,同时挖掘“虞理共进”校地融合案例,为后续合作搭建桥梁。指导老师表示:“学生们的实践成果正在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效益。”
在文化传承领域,“焕活孝德传承地”实践团以曹娥里·十三弄街区为实验室,设计“孝德文化”沉浸式体验矩阵,与8家非遗工坊合作开发文创产品,问卷调研覆盖2500人次。团队打造的“看、听、做、品”四维模式,让古老孝德文化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
“越织崧居 古埠新生”实践团则用艺术唤醒老城。他们为崧厦街道设计融合伞文化的城市小品,改造90余栋建筑外立面的方案获街道办高度认可。4分钟实践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网友评论:“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社会实践不仅是育人课堂,更是青年与时代双向奔赴的舞台。”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团委书记汪一伦介绍,学院已连续3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覆盖上虞20个乡镇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