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场“头脑风暴” 四方共商“心头大事”
日期:08-27
本报讯 (记者 沈嘉玲 通讯员 陈谢劼) “前面两间房可以改造成乐和驿站。”“平顶要装一下,不然内部空间太大了。”……日前,在永和镇新岙村新朱巷自然村的朱家祠堂旁,一场由镇村干部、党员、群众四方共同参与的“头脑风暴”火热开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绕乐和驿站建设方案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乐和驿站的建设,既是今年永和镇重点推进的民生实事项目,更是我们村民盼了好久的‘心头事’。”新岙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谢松洲介绍,新岙村下辖麻岙和新朱巷两个自然村,两村相距较远,现有的麻岙片乐和驿站难以覆盖新朱巷片区。近年来,新朱巷片村民对建设乐和驿站的需求愈发迫切,项目落地已刻不容缓。“为推动项目尽快实施,我们已连续两个月将其列为‘四方月谈’重点议题。”谢松洲告诉记者,经过上月专题协商,新朱巷片乐和驿站初步定在村中心的朱家祠堂。
本月,完成初步选址后,“四方议事组”迅速行动,进行实地考察。针对涉及朱家祠堂使用问题,议事组多次与朱家后人展开协商,耐心倾听其对祠堂保护的想法与诉求,同时详细讲解乐和驿站建设的民生意义。经过多轮深入沟通,双方在保护祠堂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建设方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新岙村乐和驿站建设的推进,是永和镇“四方月谈”常态化议事机制破解民生难题、彰显治理效能的鲜活注脚。为深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改革,构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今年,永和镇依托“和鸣1+7”党建品牌,创新推出“四方月谈”常态化议事机制。该机制每月聚焦当前镇村重点工作、民生实事、基层治理等重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畅通了党员、群众听事、议事、评事的渠道。并同步构建镇村干部民情分析会机制,每月聚焦“四方月谈”中反映的群众急难愁盼、村内高频高发热点问题,形成“发现—讨论—解决—反馈”的闭环管理,凭借常态化沟通平台和议事制度,切实打通上级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让惠民政策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知、可触摸的民生福祉。
在此次新岙村的“四方月谈”中,有一位党员代表异常活跃,对乐和驿站建设推进工作参与度极高,他就是新岙村负责关爱呵护岗的党员中心户方士苗。原来,为破解村级事务“干部干、他人看”的困局和部分党员中心户“无权管事、无岗履责”难题,充分激活农村党员队伍活力,永和镇在各村设置了党员中心户,打开了党员参与村务管理的大门,推动党员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搭建起党员服务群众的坚实平台。
永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党员中心户的岗位职责紧扣各村发展脉搏。针对村庄治理难点与发展需求,每位党员中心户各展所长,责任岗位覆盖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环境维护、项目监督、民生关怀、文明倡导、产业助农等七大领域。依托“一岗一清单”精细化管理制度,领岗党员以清单明责、用实干践诺,在“四方月谈”机制中化身党群连心桥,成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关键力量。
如今,“四方月谈”已成为永和镇基层治理的“金钥匙”,通过汇聚四方智慧、凝聚多方力量,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一个个治理难题迎刃而解。如大墩村新物业用房即将建成之际,由“四方议事组”共同商议功能区块分布,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新增了文体娱乐、健康检测、民间才艺培训等多个民生区块,让物业用房更好地服务百姓;作为永和地势最低的安家渡村则聚焦防汛防台工作开展议事,明确了应急物资准备、巡查人员配备、隐患点排查等多个具体方案,为安全度汛筑牢了防线。
接下来,永和镇将进一步深化“四方月谈”常态化议事机制建设,通过拓宽议题征集渠道、优化闭环办理流程、强化党员中心户履职效能等举措,让群众诉求表达更顺畅、问题解决更高效,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