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华伟 俞洁
抗日战争时期,在上虞这片热土上,不仅有着硝烟弥漫的战场,更有着支持前线、保障胜利的重要后勤基地。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记者近日来到位于陈溪乡的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探索那段历史。
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解说员叶佳黎向记者介绍,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场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和诠释了后勤基地的历史贡献和“九厂两院精神”。
据史料记载,1945年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陈溪及周边地区开辟后勤基地,以陈溪口为中心,设立了印刷厂、翻砂厂、军鞋厂、皮革厂、棉花厂、织布厂、印染厂、被服厂、制鞋厂以及新四军浙东医院、浙东鲁迅学院为后勤保障的“九厂两院”,为前线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这里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重要后勤保障地。这些工厂和医院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医疗支持。这里的党组织、当地群众、工人和医护人员,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抗战后勤保障的壮丽篇章。
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老馆长赵坤山告诉记者,1945年5月初,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何克希、政委谭启龙等司令员,从梁弄来到达溪乡(今陈溪乡)察看地形,看准四面环山的达溪乡狮子山山腰一条石壁岭这块风水宝地,筹建浙东纵队后勤保障基地,同时还决定在达溪乡小陈村高苏自然村建浙东银行和抗币、粮票印刷厂,生畈村王家祠堂设被服厂,生畈村四柏庵设皮革厂,生畈村水碓头设印染厂,龙镇村祠堂设制鞋厂,虹桥村祠堂设弹花厂,石沸村祠堂设翻砂厂,通泽大庙设织布厂,陈溪口村祠堂、七间头茶站设军工修造厂。赵坤山说,后勤基地建立后,当时生产出来的武器,是直接送到前线去的。比如说手榴弹、步枪、仿制的短枪,做好后就连夜直接送到前线,为(浙东)游击队解放许岙、陈溪,解放上虞(县城)做出了贡献。
赵坤山认为,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的建立和运作,体现了“共我”“忘我”“无我”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解说员叶佳黎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时期,陈溪老百姓不遗余力地支持后勤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后勤基地的许多房子,都是陈溪人民提供的,有祠堂茶站,还有老百姓的民房;另一方面,后勤基地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陈溪当地老百姓,帮助开展生产和运输。自2013年6月开馆以来,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目前已累计接待党员、群众还有学生人数超过2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