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沈嘉玲 通讯员 陈谢劼) 8月22日晚,永和镇永和村文化礼堂前灯火璀璨、人声鼎沸,“荣光耀永和·风骨传薪火”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何云同志诞辰120周年主题活动在此举行。永和、丰惠、梁弄三地干部群众、老兵代表、青少年学子齐聚一堂,追忆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永和、丰惠和余姚梁弄地缘相近、人文相融。80年前,浙东新四军在此作战,铸就红色篇章。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三镇至今留存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印记。此次三地携手办活动,既是对血火历史的深切回望,更是对以何云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崇高致敬。
“精神传承”是当晚活动的核心脉络。4位抗战老兵、老党员将“永和薪火灯”递交给少先队员时,全场掌声雷动。这一刻,80年前的烽火与今日灯火交相辉映,象征红色信仰代代相传。
活动现场,象征红色根脉的巨幅卷轴徐徐展开,“永和红韵 薪火长燃”八个大字熠熠生辉,观众纷纷拍摄记录。卷轴舒展,既是对烽火岁月的致敬,也传递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信念。
红色文化传承需持续宣传教育与实践推广。理论宣讲团受聘仪式上,“薪火少年团”“荣光讲述者”“青耘先锋队”3支涵盖老中青三代的宣讲队伍代表接过聘书,集结出征。未来,他们将走进校园、社区、田间地头,用百姓易懂的语言、可见的故事,让何云精神、抗战精神在寻常巷陌落地生根。
文艺汇演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独唱《红旗飘飘》、舞蹈《党旗飘扬的方向》、姚剧《何日回四明》、越剧表演唱《巾帼风采》、响扇舞《精忠报国》等节目,由三地文艺工作者以“红色”为笔、用艺术诠释信仰,为观众呈现精彩视听盛宴。
在何云同志诞辰120周年的特殊时刻,年轻干部代表朗诵《永不褪色的记忆》,深情回顾这位1905年生于永和镇朱巷村的革命先烈一生;永和镇中心学校学生表演音乐快板《何云精神代代传》,将其“以笔为枪”的事迹融入明快节奏。作为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始人,何云用生命践行“一个铅字就是一颗子弹”的誓言,令现场观众动容。
永和作为上虞抗日民主政府诞生地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战斗地,先后涌现出何云、诸觉、朱庆云等29位革命先烈,红色底蕴深厚。近年来,该镇通过重建何云同志故居、打造党建联建平台、共建跨区域红色研学路线等,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永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以红色文化为纽带,深化与丰惠、梁弄的合作,让红色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发展合力的“精神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