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沈嘉玲 通讯员 禹晨航)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区皮肤病防治院皮肤科诊室里近来多了不少特殊的患者。他们大多面色通红,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也呈现出明显的红肿,轻轻一碰就疼得倒吸冷气,活脱脱一副“关公脸”。家住百官街道的夏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我前两天从海边旅游回来后,就发现自己的颈部、手臂出现大片状红斑肿胀伴灼痛,原以为是普通过敏,吃了药也没好就急忙来医院了。”
“像夏女士这样看似只是普通晒伤的症状,实则是日光性皮肤病的典型表现。”区皮肤病防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董黎炜告诉记者,日光性皮肤病俗称“紫外线过敏”,简单来说,就像是一场皮肤与阳光之间的“战争”。当皮肤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时,就会引发一场“炎症风暴”,导致皮肤红肿、疼痛,甚至出现水疱、脱皮等症状。
董医生介绍,根据发生机理,日光性皮肤病大体上可以分为日晒伤和多形性日光疹两类。其中日晒伤的专业说法是一种“光毒性反应”,是皮肤对日光产生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因为皮肤接受了超过耐受量的紫外线而引起的,并不属于过敏。多形性日光疹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的面部、颈部、手背、前臂伸侧等曝光部位,皮损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也可出现苔藓样皮损,瘙痒明显,易反复发作。
那么,一旦遭遇日光性皮肤病,该如何正确处理呢?董医生建议,要抓住黄金24小时急救,首先要尽快避开日晒,用冰袋或冷毛巾敷患处,每次持续10至15分钟,有助于减轻红肿和疼痛。同时,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护肤品或化妆品,不要随意挑破水疱,以免引发感染。如果症状较轻,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一些炉甘石洗剂;若症状严重,出现大面积水疱、剧烈疼痛或全身不适,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我们一般采用红蓝光治疗仪,蓝光可快速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灼痛;红光能穿透真皮层促进细胞再生,避免了色素沉着等后遗症发生。”董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在夏季紫外线强烈的时段,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应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护措施,如涂抹防晒霜、穿戴长袖衣物、宽檐帽子、打遮阳伞等,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此外,若有户外活动应提前避免食用芹菜、无花果等光敏食物。
“防晒霜不是万能的,我们接诊的日光性皮炎患者中,不乏规律使用防晒霜但仍晒伤。”董医生强调,日光性皮肤病不容忽视,及时正确地处理和科学的预防,才能有效减少其对皮肤的伤害,避免留下永久的“烙印”,降低皮肤癌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