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街道创新助残模式获省调研组肯定
日期:08-19
本报讯 (记者 贺陶 通讯员 沈丽英) 近日,省委党校、省残联、市残联联合调研组赴我区东关街道,就“十五五”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对该街道创新整合“善居工程”与社会救助资源、系统性改善困难残疾人居家环境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党建引领残健共融”的模式为基层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今年以来,东关街道紧扣“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通过三大举措构建起全方位的助残服务新体系。在资源整合方面,街道打破部门壁垒,统筹民政、人社、卫健等多部门力量,联动浙江省恩宝公益基金会投入30万元实施“走出家门”赋能项目,精心打造涵盖诊断评估、增能培训、展示才能、助力就业、志愿服务五大模块的“5Z社会融入”品牌,让残疾人群体迈出家门、融入社会的步伐更加稳健。
在服务阵地建设上,街道重点打造“尚善虞爱”残疾人之家品牌,新建10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场所,设有“关爱·志励”特教培训基地,创新开展艺术疗愈、生活技能培训等“五美”特教课程,通过“培训—实习—就业”全链条服务,帮助残障人士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共富工坊”和家庭微就业平台,为残障人士开辟就近就业的新路径。
党建引领是东关街道助残工作的核心驱动力。街道成立全区首个残疾人之家党支部,通过党建联建积极链接各类救助帮扶资源,并着力推动异地就业。目前,已有8名残障人士通过该渠道实现异地就业,第二批11人也将于9月上岗,用劳动创造价值的梦想照进现实。
“我们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专业运营+社会参与’的机制,确保每个群体在共富路上都不掉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净居亮居”、“善居工程”与慈善救助的有机融合,东关街道已形成“需求发现—资源对接—服务落地”的闭环管理体系,目前已完成15户困难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
下一步,东关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就业+共富”模式,力争年内实现庇护人员全部就业的目标,以更扎实的举措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残障人士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