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守夫
去腾冲的心愿由来已久。上月初与老战友相约,大家兴高采烈,全票通过。此行,除了享受那份清凉,更重要的主题,是缅怀长眠于此的英烈。
腾冲不愧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天空澄澈如洗,山林枝叶浓绿欲滴,仿佛流淌着油彩。路旁溪水涓涓,冰凉清甜,沁人心脾。
依山而建的别墅,青瓦白墙,层层叠叠,整齐干净,令人欣喜。我们便下榻在这半坡之上,日日浸润在高负氧离子的空气里。清晨醒来,气温宜人,仅十七摄氏度,周身惬意,步履轻盈。
然而,当手持鲜花踏入中国远征军国殇墓园的那一刻,心情骤然沉重。眼前座座墓碑肃立,耳畔讲解员的声音饱含酸楚,讲述着那段悲壮激荡的抗战岁月。随行者几乎无不泪流满面,我亦不能自已。眺望那三千七百余座墓碑,思绪回溯至1942年——正是国难当头之际。为确保海外援华物资的生命线畅通,国民革命军首次组织三十万将士远征缅甸,与日军血战。奈何盟军协同不力,终致惨败,三十万健儿几乎损失殆尽。苍天为之哭泣,怒江为之咆哮!
抗战后期,为夺回维系国家命脉的滇缅公路控制权,在盟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的统领下,由孙立人将军率领从印度出发的第二批中国远征军,分左右翼强渡怒江天险,主攻腾冲、松山、龙陵。最终,以牺牲近三万英魂的惨烈代价,取得了松山战役的彻底胜利。腾冲,也由此成为抗战中第一个光复的县城。
为更完整地感知远征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们驱车百里,寻访松山战役主战场旧址。甫近战场,一棵百年古树巍然入目。它静默地守护着这片传奇的山峦,树干上嵌着累累弹痕,枝叶却依然繁茂苍翠。它仿佛承载着无数先烈的遗志,将中华民族不屈的傲骨,深深浸透在这坚韧的生命之中。
松山战役纪念碑前,四百余座远征军将士的雕像栩栩如生。其中,童子军的形象尤为撼动人心:他们身着宽大的军装,袖口卷了又卷,裤脚打着绑带,脚蹬不合尺寸的大鞋,挎着背包与水壶。讲解员告诉我们,战火无情,这些孩子的父母多已罹难,部队收留他们担任首长的勤务兵,这便是当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共赴国难的真实写照。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二十八位战后幸存老兵的雕像,为整个烈士广场增添了无言的厚重。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几位老英雄身后,更是将骨灰安放在自己塑像之下,选择永远陪伴牺牲在这片热土上的兄弟。我们默默走向无名英雄纪念碑,献上洁白的菊花,寄托对先烈无尽的哀思与最深的敬意。
讲解员是一位退伍老兵,讲述得既专业又饱含深情。他的声音仿佛有魔力,将我们带回到当年松山的血火战场。踏着先烈冲锋的足迹,我们看到了那条炸毁日军核心地堡、扭转战局的关键隐蔽堑道;辨认出日军堑壕的机枪阵地、临时弹药点、单兵掩体、隐蔽工事的残迹……耳边仿佛回响着震天的《义勇军进行曲》,时空交错,恍然置身于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史迪威将军曾如此评价当时的国军:“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将军,三流的统帅。”这直指当时指挥体系的弊端,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亦是无数英勇士兵心中难以言说的痛楚。山河摇摇欲坠,最后撑起她的,是那棵嵌满弹痕却依然傲然挺立的古树,是无数坚韧不屈的老兵。
松山的风,吹过历史的回响,也吹向未来的征程。愿这浩然之气,永驻山河;愿英雄的故事,代代传颂。他们的功勋与精神,将如这巍巍松山,永远屹立在国人的心中,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砥砺前行,正如史迪威将军所说:“一个人只要不辜负国家的期望,不虚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