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站在陈溪的山水间,仿佛听见风中又传来父亲的声音:我要回陈溪!
父亲袁啸吟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他生前最后一次离开医院出远门就是回陈溪。我知道,陈溪于父亲而言,既是魂牵梦萦的革命圣地,更是刻着一段热血岁月的活态史书。
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2012年那个阳光温暖的午后,上虞政府和陈溪乡的干部乡亲专程赴杭看望年逾90岁的父亲。在浙江医院病房的会客室里,他们告诉父亲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在陈溪落成的消息。他们说,纪念馆是在作为新四军老战士、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父亲回忆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还原历史脉络、再现抗战场景,由当地政府投入不菲的资金建成的。希望父亲能为该馆的纪念碑题字并撰写碑文,并邀请父亲回陈溪参加纪念馆落成典礼,同时也希望父亲去看看他当年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那一次,父亲用颤抖的手,为纪念馆碑石题了字,并写下了一段见证陈溪乡抗战历史的碑文。
父亲当时已91岁高龄,身体状况起伏不定,稍有不慎,就会炎症感染,而每次感染引发的高烧,都是到鬼门关走一遭,这对风烛残年的老人,无疑是致命的。医院坚决不同意父亲出行,说,我们必须对袁老的生命负责。而一向对自己身体小心翼翼的父亲,这次却一反常态,执拗地一次次向医生请求,说这可能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回故乡,恳请医院放行。最后医院要我们子女到医院签下“生死状”,出了问题,后果自负。
在此之前我曾经多次回家乡故里,但对陈溪却不太了解,对那一次父亲拖着病体一定要回陈溪,心中也并不是很理解。当医生递来“生死状”时,父亲红着眼眶说:“那是四明山的后方堡垒,也是浙东的南泥湾啊!我必须去。”我们子女含着泪签字,并决定由我陪同父亲去陈溪。
到达陈溪乡的时候,我被这一方美丽的土地惊艳到了。放眼望去,四周苍山峻岭,满坡修竹茂林,山不那么高,却出奇的秀;溪不那么长,却格外的清;乡野不那么的大,却特别的幽静,别有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气韵,苍劲而森然的厚重,安谧中透出一股浑然天成的大气。
父亲指着群山告诉我:“四明山是浙东抗战的‘脊梁’,陈溪就是托举它的‘后勤基石’。”他还说,敌人封锁四明山时,是陈溪的乡亲们推着独轮车在悬崖间踏出运输线;前线缺粮时,是田埂里挤出的最后一粒米熬成军民共饮的野菜汤。
我想,这或许就是延安“南泥湾精神”在浙东的模样——用自力更生打破封锁,用军民同心托举胜利。
下车伊始,父亲就被陈溪乡父老乡亲的亲情包围,腈纶的红地毯从山下一直铺到通泽大庙,欢迎的锣鼓声震耳欲聋,孩子们给父亲戴上了红领巾,年轻小伙子抬起了父亲的轮椅,穿着艳丽服装的乡叟妇孺簇拥在父亲身边……
父亲像被打了强心针似的,他从轮椅上站起来,颤颤巍巍地要下地自己走。马上有人左右搀扶着父亲,父亲居然在他们的搀扶下一直走上通泽大庙,并在大庙前的“虞南抗日根据地旧址揭碑仪式”和“虞南抗日纪念馆落成典礼”上,激动地挥舞手臂,声音高亢地讲话。
父亲哪里像个病人?他讲起四明山的枪林弹雨与陈溪的默默坚守:脚下的青石板踩踏过战士的草鞋,乡野的古樟树见证过深夜议事的身影;而群山环抱中,藏匿着支撑四明山前线战需供给和后方保障的“九厂两院”——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紧扣着前线与后方的生死联结。当主力在四明山与敌人周旋时,是陈溪的“九厂两院”筑起了全方位保障线:制鞋厂的布鞋带着体温踏过战壕;枪炮厂的铁砧敲出持续作战的底气;钱币厂制造的抗币保障着根据地的经济运转;浙东医院的药香唤醒重伤的战士;鲁迅文学院的笔墨化作星火回到前线……
四明山的每一场胜利,都浸着陈溪的汗水;根据地的红旗能在四明山屹立,陈溪这片“铁后方”功不可没。
典礼结束后,我陪父亲参观了纪念馆,更清楚地了解到,陈溪这块内敛低调的土地,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抗战后期,新四军浙东纵队根据华东战事需要,利用陈溪偏僻的地域优势和长期以来打下的良好群众基础,开辟了新四军后勤基地,设立了“九厂两院”,九厂是:印刷厂、翻砂厂、军械厂、皮革厂、棉花厂、织布厂、印染厂、被服厂、制鞋厂,两院为:新四军浙东医院和浙东鲁迅学院。自此,陈溪乡这个在中国抗战版图上恐怕找不到标识的小村落,勇敢地投入到了汹涌澎湃的夺取抗日斗争最后胜利的洪流中。
我没有想到,小小的陈溪,却承载过这样重要的革命历史使命,为抗日战争做出过如此巨大的贡献;我更没有想到,平时少言寡语的父亲,在上虞这块热土上曾经走过的峥嵘岁月,让他和家乡的血脉永远无法割断;我也终于明白,一位苍老衰弱的耄耋老人,为什么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撑着病体,重回故乡!
今天,我们追忆先辈,“九厂两院”的荣光再次从历史深处走来,召唤着我们回望枪林弹雨的革命岁月,那些为信仰冲锋陷阵的身影依旧挺拔,那些为前方将士在后方默默耕耘的无名者也没有被忘记,他们共同用热血浇筑的真理,始终指引着我们在现实中辨明方向。
今天,我与顾志坤老师的工作室也将在此启航。我们想写下那些布鞋里的温暖、铁砧上的坚韧,写下四明山与陈溪唇齿相依的岁月,写下革命者洒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热血。让这段历史不仅是一个薪火相传的红色品牌,更是永不褪色的精神火种!
此刻,陈溪的风里仿佛还飘着父亲当年的话音。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有些土地,值得用一生眷恋;有些精神,值得用笔墨永恒传承。
谢谢这片热血土地,谢谢每一位守护记忆的人。愿浙东英烈之光,永远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