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冯楠
滨江新城17-E总部楼宇地块上,拔地而起的瑞鑫大厦在阳光下勾勒出利落线条。浙江圣鑫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狄龙站在楼前,言语中难掩自豪:“主体结构施工只用了4个月,如果按传统混凝土工艺,至少得半年,整体用工也仅为传统模式的二分之一。”
17层高的瑞鑫大厦,总建筑面积超1.7万平方米,创新采用“部分包覆混凝土EPC空腹组合梁”结构体系,成功入选全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这既是王狄龙深耕装配式建筑10年的缩影,也是他对行业瓶颈的破局答卷。
在踏入装配式建筑领域前,王狄龙已在传统施工领域打拼了20余年,偶然从与浙江奔达控股负责人的一次对话中捕捉到了转型契机。对方坦言,其集装箱房、整体卫浴等装配式产品在国外畅销,却因国内缺乏专业施工团队而“水土不服”。“那番话就像一道光。”王狄龙回忆道,“传统施工面临招工难、成本高、环保严等痛点,而当时欧美装配式建筑占比已超30%,国内却不到5%。巨大差距的背后,是令人憧憬的市场蓝海。”
王狄龙迅速行动起来,一面联手浙江大学开展产学研攻关,一面与奔达控股结成“黄金搭档”——后者专注标准化轻钢构件生产,圣鑫则攻坚现场精准装配。2016年,团队研发的“装配式轻型钢框架—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剪力墙结构房屋”成功落地,次年即通过省级标准备案,并斩获两项发明专利。长塘镇会篁村文化礼堂成为其技术首秀,施工周期缩短近半,16米跨度、8米高的单层空间竟未用一根立柱。
瑞鑫大厦的建设,则实现了对传统装配式建筑的迭代升级,彰显出钢混装配式技术的独特优势。同体量施工中,传统混凝土工艺日均需60名工人,圣鑫体系仅需30人;10人吊装班组4天即可完成一层施工。王狄龙介绍道,这些梁截面小、承载力强,延展性如弹簧般可吸收震动。在上虞,三层及以下建筑如采用这项技术,通常可免打桩基、省立柱,既优化了室内功能,也能大幅降低造价。
工地现场,预制梁与墙板码放整齐,扫码可追溯生产参数。“建筑部件精度需达汽车零件级别。”王狄龙指着“双T空腹式部分包覆混凝土组合梁”模型说,该技术通过钢腔体内焊筋浇筑,用钢量大大减少,实现了降本与减碳的双重效益。这项与同济大学联合研发的成果,已获得20余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21年又斩获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奖,更推动圣鑫参与编制了浙江省地方标准《装配式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在王狄龙的老家东关,自家推倒重建的三层小楼也成了技术“试验田”。90%部件工厂预制,两天时间就安装好了整个结构框架,期间引来邻里围观。如今,这栋小楼俨然成了行业示范基地,也成为部分包覆混凝土—PEC空腹组合梁及成套技术应用的起点,吸引众多专家前来探访。
作为区政协委员,王狄龙将建筑领域的实践经验融入履职的具体工作中。在《关于推进我区绿色装配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提案》中,他写道:“传统施工依赖开山取料,装配式却能减少50%建筑垃圾。”因此建议在保障房、学校、医院项目中优先推广,并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企业。针对老旧小区改造,他呼吁“精准评估”:对八九十年代建筑先做安全鉴定,能用装配技术加固的避免重建。“加装电梯、更换墙板均可工厂预制,现场吊装不扰民。”同时,他也心系农民工群体,提案《合理调整农民工个人所得税征收政策》主张按家庭收入计税:“工友年轻时为城市流汗,晚年收入骤降,政策应多些温度。”
这10年间,王狄龙带着团队在浙江、广东以及北方地区建了不少装配式建筑,涉及厂房、商厦等多个领域。他笃定地说:“装配式钢混建筑节能环保,施工时间短,抗震性能好,住着也舒服,必将是大势所趋,尤其适合地震带、山区和高寒地区。”未来,圣鑫也将把更多精力放在这些区域,让传统建筑行业焕发新活力,使国产装配技术惠及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