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口仅2毫米!微创技术改写“换心”命运
日期:08-12
本报讯 (记者 陈婷) “赵医生,实在是太感谢你了!让我不用换心脏。”近日,杭女士来到上虞人民医院复诊,获知自己心脏恢复良好后,握着上虞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赵秀娣的手连连感谢。
2020年,时年57岁的杭女士突感胸闷气促不适,紧急赶往上虞人民医院就医。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她的心脏已明显扩大。同年10月,她前往上海中山医院复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得到的建议更是沉重如山——心脏移植可能是唯一出路。移植风险与高昂费用,让杭女士一家陷入巨大压力与迷茫。
在等待移植心脏的过程中,杭女士再次来到上虞人民医院心内科检查治疗。科室负责人赵秀娣主任建议杭女士可以尝试一下科室最新的经导管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技术,通过消融术使心脏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心脏的大小及功能有可能得到恢复。与心脏移植的巨大创伤不同,这项技术以精准微创著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杭女士和家人决定尝试一下。
2022年3月30日,赵主任团队通过仅约2毫米的微小创口,将一根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从大腿根部的静脉血管进入,再顺着血管通过房间隔穿刺进入左心房,找到引起房颤的病灶,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构建心脏三维模型,精确定位异常电信号区域。医生操作导管,释放射频电流,在肺静脉口周围“画个圈”,像电烙铁一样把引起房颤的病灶“烫死”后,再将导管原路撤出。这种术式如同在心脏内精准构筑堤坝,有效隔绝引发房颤的异常电信号通路。杭女士通过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治疗,不但心律恢复了正常,心脏也逐渐缩小,心功能更是恢复了正常,她目前就如同健康人一样从事着日常生活,心脏移植对她而言仿佛已经是遥远的事。
“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脏的‘电路故障’,表现为心房无规律颤动,心跳忽快忽慢。患者常会有心慌、胸闷、乏力、头晕、尿频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赵主任介绍,年龄越大,房颤发病率越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以及有心脏手术、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患者更容易发生;长期饮酒、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作息也会导致房颤的发生。患者可以通过摸脉搏,使用电子血压计、掌上心电仪,记录发作时心电图,咨询医生以明确是否存在房颤。
前不久,一名72岁男性患者,因气促伴头晕住院。经过赵主任团队分析,该患者有脑梗死史,诊断为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慢室率房颤、脑梗死后遗症,决定为他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术,必要时再安装心脏起搏器。由于房颤消融同时可消融左心房内神经节(GP),该神经节可抑制心率,通过消融后部分患者心率可增快。该患者手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平均心率45次/分,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后心率达到80次/分,避免了安装心脏起搏器。手术后,恢复正常心律的患者感觉很轻松,仿佛心头大石落地,直接在手术台上向医生团队表示了感谢。“我觉得做医生莫过于此,解除患者的痛苦并能得到患者的认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赵秀娣主任感慨。
据悉,上虞人民医院心内科从2019年底开始常规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是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建设单位。目前年手术量在250台左右,在绍兴地区名列前茅,拥有心内科专业的诊疗队伍,医院提供房颤诊治多学科协作平台,和上级医院如浙大二院、邵逸夫医院均有合作,能达到和省城医院同质化管理,为我区的房颤患者常年提供优质安全持续的医疗服务。
“早诊早治,节律控制,终身管理。心跳步入正轨,生命才能平稳前行!”赵主任提醒,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病,但绝不是小毛病,房颤引起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还可导致心衰、心肌缺血及认知功能下降,总之危害重大,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高危人群一定要早筛查,一旦确诊,尽早治疗。有手术指征,积极手术治疗。不要因为无症状,害怕手术风险,担心年龄太大等等而耽误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