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蔚香 通讯员 孟胜潮
在杭州湾未来城幼儿园壁画《向阳而生》前,一群孩子正围着青年创客李洁琦追问画中的奥秘。“这只鸟怎么是三只脚呀?”“喷出来的东西是彩虹吗?”李洁琦蹲下身,用孩子们易懂的语言解释着图画中古老的生命奥秘。这幅融合传统壁画与生物演化知识的作品,正是她创业理想的缩影——让艺术成为连接大众与文化的语言。
李洁琦是中国美院壁画系毕业的研究生,她的创业根植于一家三代的艺术血脉。父亲李亦军是绍兴文理学院艺术系导师,祖父李绍膺是上虞最早一批文化馆美术干事。“小时候经常看爸爸带着学生沿曹娥江写生,水乡的桥影波光、鸬鹚捕鱼的欢腾、农家的梅干菜香、田埂上的青蚱蜢,这些画面至今鲜活的存在我记忆深处。”她回忆说。
这份对家乡的眷恋,最终凝结为她的毕业大作《伴·行》,在这幅近10平方米的画上,古老的虞舜传说、悠久的孝德文化,和家门口曹娥江的景致融为了一体。
毕业后,李洁琦任教于绍兴文理学院,她持续围绕家乡的人文山水展开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在她看来,只有扎根生活,让创作者有所启发,有所发展地创作,才是有意义的。她带领学生深入丁宅乡桃溪谷,在实地采风后,486幅描绘“生态管溪”的插画跃然纸上;指导学生围绕驿亭镇11位近现代贤达,重访其故居,梳理传记、研究资料等,创作主题肖像,引导青年以艺术视角述说故事。
“艺术教育应当立足于创作实践。”她主导修订《设计基础》《设计色彩》等12门课程的24版人才培养方案,并在舜玉书画工作室开设幼儿、小学美术课程,关注儿童艺术学习中的非学科能力发展。在她看来,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与生活相关”。
今年7月,李洁琦入驻“零创湾”,“‘零租金、零跑腿、零水电’的创业政策,简直是创业初期的‘及时雨’。”她说,在这儿能把更多心思花在打磨课程上。最近她推出创新课程——iPad绘画创作实战营。课程以“15天成为自己的文创设计师”为目标,构建“工具运用—审美提升—文创落地”的学习路径,学员不仅学习数字绘画技巧,更将作品转化为手机壳、帆布包等生活文创,让艺术真正“被用起来”。
走进她的iPad绘画课堂,她会把传统艺术精髓和当代的创作方法巧妙地融入进去,如教画自己的“妈妈”时,借用马蒂斯用色的巧思,设计手机壳时,引入康定斯基的构成语法。在这里,艺术史里的大师不再是课本里的一个个人名,而是成为创作学习之路上的朋友,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生活、艺术和市场实践的桥梁。
从祖父的文化拓荒,到父亲的乡土美育,再到李洁琦的数字实践,一支画笔串联起三代人对文化的坚守。当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展示自己设计的带着家乡韵味的手机壳、小玩偶或是钥匙扣时,传统的虞舜文化在数字时代里悄然生长,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