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华伟 俞洁
1916年,他生于上虞丰惠的书香门第;1944年,他牺牲于苏中战场的麦田深处。从油印抗日刊物的文弱书生,到高呼口号慷慨赴死的铁血战士——陈树谷,用28载的生命谱写了浙东与苏中的抗战壮歌。他的名字,如一座丰碑,永恒矗立在浙东与苏中的抗战历史中。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丰惠镇通明村花园畈自然村的陈树谷旧居,探访铁血书生陈树谷的信仰征程。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李金海在陈树谷旧居向记者介绍:陈树谷又名陈特平,1932年经胡愈之介绍,进上海《生活周刊》营业部当练习生,在那里结识了不少革命人士,开始向往革命。1933年底《生活周刊》被查封,陈树谷回乡任教于谢塘陈留小学,创办《明月文艺》等油印刊物,宣传抗日救亡。“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发起组织“上虞县各界青年救亡协会”和“上虞青年抗日流动宣传团”,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李金海说:“1938年5月,22岁的陈树谷任中共上虞县工委首任书记,带领共产党人和进步力量开启了虞城大地的抗战拓荒。”
县工委成立后,陈树谷便建立“三线渗透”策略:以后郭小学为指挥中枢,以启明书店输送进步书刊,动员一批党员和进步青年进入国民党组织的县政工队,并秘密建立党支部,发展中共党员。罗振声和陈树谷都是当时中共上虞县工委早期领导人,罗振声的侄子罗建业向记者介绍:“我的伯父罗振声当年和陈树谷都是上虞县工委主要领导成员,他们以后郭小学教师的身份,开展抗日活动,应该说,那是上虞抗日的‘星星之火’。”
李金海介绍,抗日战争时期,陈树谷把县工委变成“隐形发动机”:县政工队建立初期有正式队员35人,而到1939年底,虽然政工队人数有所扩大,但里面的共产党员达到了17名,他们充分利用政工队这一合法组织和合法身份,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当时陈树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刀尖上的智慧。
为了革命事业,陈树谷多次被捕入狱,却始终坚贞不屈。1936年,他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被捕,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威逼利诱,他坚决不屈,不改抗日救亡决心。
1940年4月,陈树谷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给母亲的信中附上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在照片的背面亲笔写下“母亲,让我把对您的爱去献给无数万受苦难的劳苦大众!”李金海指着照片说:“虽然只有短短20余个字,但充分彰显了陈树谷舍弃小家为国家,为劳苦大众救国救民而英勇献身的崇高家国情怀。”
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陈树谷因腿部受伤被俘,被囚禁于上饶集中营,后越狱逃出,忍受伤痛和饥饿,步行一个月回到上虞。不久,陈树谷受党的派遣到苏中解放区,先后担任江都县委宣传部长、高邮县二区区委副书记兼武装部长。1943年12月在反扫荡中受伤被俘,1944年1月8日,陈树谷在江苏省高邮县张家庄的一处麦田中被敌人残酷活埋,壮烈牺牲。这位上虞县工委的奠基者,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信仰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最终以身躯化作抗战号角。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抗日英烈陈树谷,当地政府和群众将烈士就义所在地公田乡命名为特平乡(现为特平村),并为之建基立碑,碑上书“尽忠报国”四大字。记者为此特意联系了江苏省高邮融媒体中心同行,得知采访目的后,他们非常热心地发来了相关航拍素材。陈树谷生于上虞,牺牲于高邮,抗日烽火也因此把浙东与苏中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地人民将传承弘扬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续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