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吃了没用?原来是基因在“作怪”
日期:08-11
本报讯 (记者 戚罗燕 通讯员 叶莉媛) 吃了降压药,血压没降多少,人反而更难受?这不是个例!上虞人民医院通过“基因导航”技术,帮助多位饱受药物副作用困扰的高血压患者找到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吃了医生开的降压药,血压没降多少,人却整天没力气,心跳还慢得吓人!”回忆起此前的治疗经历,55岁的王女士仍心有余悸。她患有原发性高血压5年,按照常规方案服用了高血压一线药物美托洛尔(一种β受体阻滞剂)。然而,三周后,血压仅从160/100mmHg小幅降至145/95mmHg,远未达标,更让她痛苦的是出现了严重的乏力和心跳骤降至危险的55次/分,不得不停药。这一度让她对治疗感到迷茫和沮丧。
高血压是常见慢病,患者需长期服药维持血压稳定。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快速找到“对的药”。面对王女士的难题,上虞人民医院的医生敏锐洞察到:常规药物“失灵”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个体基因的差异。为此,医生决定为王女士进行“心脑血管用药基因检测”。
结果显示:王女士体内存在两个关键基因的变异,如同给治疗上了“双重枷锁”。一方面,她的ADRB1基因发生了特定突变(Gly389Arg),导致心脏对β受体阻滞剂的敏感性大幅降低,常规剂量难以有效控制血压,需要更高剂量才可能起效。另一方面,她的CYP2D6基因属于“慢代谢型”,这意味着她代谢美托洛尔的速度异常缓慢,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浓度过高,从而引发中毒风险,导致乏力和心动过缓。这两个因素叠加,形成了一个治疗上的“死胡同”:增加剂量可能加剧中毒风险,减少剂量则无法控制血压。
基于这份精准的“基因地图”,医生为王女士更换了非β受体阻滞剂类的降压药物。个体化用药方案的效果立竿见影:王女士的血压成功稳定在了理想的130/85mmHg,心率也恢复至安全的75次/分左右,困扰她的乏力症状消失。
“基因检测能帮助医生‘预见未来’,提前规避可能无效或带来严重副作用的药物,减少患者‘以身试药’的痛苦和风险,提高治疗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上虞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葛樯樯表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长期血压控制不理想者,以及曾发生过降压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通过基因检测进行个体化用药指导,是实现科学控压、安全用药的有效途径。
王女士的成功治疗,是上虞人民医院推动精准医疗理念落地的缩影。它标志着该院高血压治疗正从传统的“千人一药”经验式试错,逐步迈向“量体裁衣”的科学精准新阶段。当基因密码被解读,药物疗效拥有了“导航仪”,更多像王女士这样的患者将有望走出用药困境,拥抱安全有效的健康管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