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戚罗燕
上虞中学年级部副部长、化学老师甘琴美,扎根三尺讲台二十余载,坚守班主任岗位15年,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先后获得区模范教师、区先进班主任、区高考四十佳之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所带班级屡次被评为区先进班级和区先进团支部。
“干妈”的日常:细微处见真情
“天天,以后总要自信一点喽。”这句高中时的叮嘱,如同光穿透学生怯懦的心茧,成为学生天天一路前行的力量。
考上同济大学研究生后,学生天天给甘老师发来一封情真意切的QQ长信。信中提到:“那些耐心批改的作业批注,那些课后细致的答疑解惑,那些迷茫时的恳谈,早已化作滋养成长的养分。” 他写道,“正是您始终相信我‘慢慢来会比较快’,才让我在布满荆棘的路上,始终怀揣‘我可以’的勇气。”
甘琴美的祖父是初中科学教师,她的父亲则执教小学数学。她的童年记忆里,晚饭时母亲那句“你爸爸怎么还没回来”的询问,在无形中构成了言传身教的画面——晚归是教师的常态。
清晨7点,她的身影已出现在教室,目光仔细扫过每一张脸庞:谁精神不济?谁身体不适?讲台是否整洁?班级卫生如何?每晚10点,她确认门窗关好后,最后一个离开。
这“7点到10点”之间的时光,填满了她作为“甘姐”到“干妈”的琐碎日常:为父母在外的外地学生悄悄备下零食,提醒内向不敢请假的学生及时休整,催促来不及吃早饭的学生“先吃了再说”,在季节更替时叮嘱更换被褥衣物……
规划与坚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都需要认真对待。”甘琴美说。
每个阶段,她都为班级规划目标。高一伊始,狠抓习惯养成,要求学生“早自修开口读,上课专注听,晚自习埋头做”,并持续给予鼓励与反馈。
面对高一新生因学科陡增而茫然,她传授技巧——午睡必须保证,零散时间做摘抄,晚自习前半段集中攻数学。她深知,高中生在“长大”的表象下藏着脆弱,总会留一扇心门:“孩子和我待得最久,他们无处可说的话,都能在我这儿讲。”
她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理科尖子生语文、英语薄弱,她既肯定其天赋,也直言瓶颈,“610多分已是天花板,想突破必须补齐短板。”她与家长紧密沟通,耐心督促学生从点滴改变开始。对学习吃力的学生,她联合任课老师进行心理疏导与课后辅导,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课堂内外:点燃兴趣的火花
为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甘琴美积极转型课堂教学模式。她关注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连接点,设计课堂情境与问题链,探索“对话式”互动课堂。她开设的区级公开课《氯气的制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备受好评,还在绍兴市高三复习研讨会上主讲《研真题、明得失、再提升》备考策略讲座。2023年,她指导的15名学生在浙江省化学奥林匹克预赛中荣获二、三等奖;2024届高三(7)班化学平均分93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高一开始,她带领学生研讨课本剧选题、研究往届佳作、组织班级选拔。高二时,她全力支持学校“牛顿杯”科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设计化学实验场景,只要是学生萌发的创意火花,她都倾力支持。在她手中,班队课也趣味横生:好题分享、文体联欢、新闻评选……这些集体记忆,成为学生毕业后对母校念念不忘的理由。
夜深人静时,她偶尔会遗憾“没有时间沉淀下来,成为专家型教师”,那些写到一半的构想常被琐事打断。但学生毕业后源源不断的情感回馈——一条条节日问候,一段段成长捷报,一张张真诚笑脸,都成为她坚守讲台最珍贵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