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潮”音与理论强音同频共振
日期:08-08
本报讯 (记者 戚罗燕 通讯员 史皓翼) 如何激发青年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乡野沃土中扎根生长,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近日,陈溪乡联合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打造了“红韵石笋 百草共富”沉浸式党课。这支以青年为主力的宣讲队伍,以鲜活的形式打破了传统“台上讲、台下听”的模式,让党性教育可感可触、深入人心。
“理论传播要突破‘最后一里路’,关键在于打造一支结构优、活力足、接地气的宣讲队伍。”陈溪乡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我们充分挖掘青年力量,吸纳乡村干部、返乡创客、非遗传承人、大学生等多元群体加入宣讲团。通过紧扣‘在事上磨砺、于行中求真’的实践哲学,创新性地将当地红色基因、绿色生态、金色产业转化为修好‘共产党人心学’的生动教材,引导学员在‘知行合一’中筑牢信仰根基,赋能共富实践。”
党课不再局限于会议室,而是“行走”在陈溪的山水之间、历史现场与产业前沿。在陈溪乡党群服务中心,国家一级作家顾志坤以《美人弄1号》为引,讲述了浙东新四军“大后方”陈溪“九厂二院”的峥嵘岁月。在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旧址,非遗莲花落传承人钟王泽将传统艺术与革命史实相融合,在婉转弦歌中重现先辈的智勇双全,诠释了“事上磨砺”的内涵。紧接着,一场由年轻干部倾情演绎的情景剧震撼上演,声光交织中迸发的革命者筋骨血性,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淬炼着新时代的党性信念。
理论宣传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传统扎染技艺学习现场,蓝白交织的布匹上,浮现的不仅是美丽图案,更是自力更生革命精神的现代回响。“指尖翻飞间,仿佛与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产生了连接。”参与传统扎染技艺体验的学生感慨道,“‘此心光明’不仅是阳明先生的追求,也是我们青年一代需要坚守的信念。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变得‘触手可及’。”
从历史回望到现实奋斗,青春之声在山水间激荡。石笋山下,青年创客战宇以“龙溪上”CEO的身份,现身说法,分享了创意如何激活沉睡乡土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在山水之间,阳明学子原创诗篇《赤诚吟 红心颂》激荡回响。“在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朗诵,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使命交织,震撼心灵!‘强国有我’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责任。”朗诵学生激动地表示。
在苗通剧院,“新意”持续涌现——夏家岙村党支部书记夏明强讲述了“枫之谷”网红路与“落日咖舍”如何突破深山困局;太平山村党支部副书记苗润雨则描绘了“绿富共赢”画卷:在产业链党委引领下,黄精产业从单村试点到全乡铺开,书写了“草成金、村带片”的共富方程式。
这些行走在山水间的特殊课堂,是陈溪乡探索理论宣讲新路径的生动缩影。它凝聚着基层干部与青年学子“知行合一”的深刻感悟,更是红色教育与乡土文旅深度融合的“破题之钥”。参与史料收集的宣讲团老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年轻人有创意,我们有经历。大家合力,用‘看得见、摸得着、能共情’的方式,才能把理论真正讲到老百姓心坎里。”
“我们致力于让这场理论与青年的双向奔赴迸发出更强大的时代共鸣,让青春‘潮’音与理论强音同频共振。”陈溪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红绿金”三色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以更多元、更鲜活的“新花样”擦亮“共富路上的足迹”党性教育品牌——让“知行互促”的心学智慧,化作党员干部赋能乡土、振兴乡村的磅礴心能与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