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淋玲) 血透患者的手臂上都有一条特别的“青筋”,它可不是普通的血管,而是维系患者“生命线”的血透血管通路,就是人们常说的动静脉内瘘。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净化后再回输体内,通常情况下,是利用患者自身的血管或者人造血管,连通动脉和静脉来建立,以每分钟不小于500毫升的血流速度满足血透需要,因此,它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透析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一旦内瘘“闹脾气”,麻烦可就大了。
日前,一名尿毒症患者在规律血透6年后,出现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被其家属送往上虞人民医院求诊。医院肾内科医疗组长王桂英副主任医师接诊后,发现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较差,双上肢已无条件进行自体血管透析通路。“透析导管是直接放在患者接近心脏的大血管里面,在透析高流量冲击下,容易导致血管内膜增生,出现中心静脉狭窄、闭塞,引起中心静脉病变。要解决问题,只能打通‘通道’!”
为避免中心导管使用带来的并发症,上虞人民医院肾内科团队第一时间与浙大一院肾病中心取得联系,详细制定手术方案,并在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由浙大一院杨浩教授指导肾内科团队成功开展医院首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再次为患者进行透析治疗架起畅通“桥梁”。
“这名尿毒症患者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自身血管破坏严重,已无法建立自体血管内瘘,因此,我们决定为其建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这是一种血管吻合手术,具有远期通畅率高、使用方便、感染风险低等优点,长度及管径也可以自由选择。”王桂英表示,经医护人员悉心照料,该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一月已开始血液透析治疗,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随着老龄化的进程,长程透析及高龄透析也是目前面临的新困难和新挑战。今年2月,医院血透中心就出现了一位百岁老人血透治疗难以为继的情况。据悉,这位高龄老人已经做了9年的血透治疗,身体状况本就孱弱,这才导致右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脱出伴功能不良。
“血透通路一旦出现狭窄、栓塞或脱出问题,就无法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将导致毒素和多余水分无法有效清除,进而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上虞人民医院肾内科团队经过多学科讨论后,决定为老人在DSA下行右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更换术和中心静脉狭窄球囊扩张术。
百岁老人身体机能衰退,手术耐受性极低,历经数年的带管血透极可能存在严重的中心静脉狭窄,一系列不利因素都使得手术难度和风险大大增加。为确保手术安全,肾内科再次组织专家会诊,连同医院血管外科团队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手术当天,在浙大一院专家的指导下,肾内科团队在DSA引导下成功为老人放置了新的长期透析导管,随后又将球囊送达狭窄部位,精确控制球囊的扩张程度和范围,并逐级进行扩张,终于成功扩开了血管狭窄段。术后,老人在血透中心规律血透,目前身体状况良好。
每一次治疗都是生命的接力,每一项挑战都是希望的曙光。据了解,上虞人民医院肾内科现有肾内科专科病区、血液透析中心、腹膜透析中心,常年为500多名患者定期开展高通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净化等治疗,并长期与浙大一院肾病中心建立学科合作,可成熟开展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透析长期导管置入术等,力争用精湛的医术和专业的服务为每一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