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成波 文 魏新宇 摄
“浙贝母膏是化痰止咳、散结消肿、滋养调理的良药。而且这批中药膏方的主要原料浙贝母,是我们长塘镇‘仙山优药’共富工坊示范种植基地出品的道地药材,品质上乘,疗效更佳。”长塘镇卫生院院长谷烨拿着膏体黏稠、药香浓郁的浙贝母膏向记者介绍,不久前,位于长塘镇广陵村宅岙谷的“仙山优药”共富工坊示范种植基地采收了首批浙贝母,长塘镇政府委托上虞区中医医院研制浙贝母膏,他手里的就是首批浙贝母膏成品。
说起“仙山优药”浙贝母的品质,基地负责人胡根夫激动又自豪地展示出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出具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基地送检的浙贝母各项指标均远远优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要求,如最重要的核心成分“贝母甲和贝母素乙”的总量,要求不得少于0.080%,而“仙山优药”共富工坊基地的浙贝母含量测定高达0.224%,远高于标准。
宅岙谷典型的沙性土壤是浙贝母生长的温床,加上得天独厚的空气、水源,成为种植浙贝母不可多得的小环境。“我们的种植基地远离城区、工矿区,灌溉的是山泉水。同时,我们对生产过程严格把关,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胡根夫感慨,“好山好水孕育优质浙贝母。选择在竹乡长塘种植中草药这条路,没走错,我将在镇政府支持下坚定地走下去。”
浙贝母是大名鼎鼎的“浙八味”中药材之一。去年,退休后回到家乡广陵村的胡根夫,有感于广陵独特的“嵇康养生”文化IP,便萌发了以广陵村岙里黄宅岙为试点,示范引导广陵村农户积极种植中药材的想法。说干就干,在镇政府和村委的支持下,投资近60万元、占地近30亩的工坊一期快速建设起来。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浙江景岳堂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撑,品质上乘的浙贝母在这片青山绿水间孕育生长,并在今年五六月份喜获丰收,实现亩产鲜贝母1500斤,按当前市场价30元/斤计算,每亩纯收益超2万元。
“其实今年我们只把大个的浙贝母切片、烘干,制成饮片售卖,看一下市场反馈。绝大部分都留种了,基地要扩大种植规模,很多村民也想跟着种,种子需求也很大。”胡根夫介绍,市场对“仙山优药”浙贝母的品质评价很高,目前市场看,完全不愁销路。而且村民种植意愿强,明年,广陵村种植浙贝母的面积预计将达到200亩,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口感苦涩的浙贝母正在种出“甜”滋味。“我们计划引入省属国企和社会资本,将以浙贝母为核心品种的‘仙山优药’中草药种植基地扩增至1000亩。目前,我们正在对接中科院、省农科院等团队,提升产业专业化、科技化、规模化水平。”长塘镇党委书记张橹介绍,长塘镇立足特有自然禀赋与传统优势,深入挖掘“竹兰药菜渔林”六大业态价值特性,“一村一品 一品一亿”打造“青春之城”共富示范样板,努力实现“村村有特色,人人有事做,家家添收入”的目标。
除了广陵村的“仙山优药”共富工坊,还逐村打造四季鲜笋、竹乡兰苑、青春农场、康湖渔鲜、千树万花等共富工坊,聚沙成塔构建共富矩阵,目前,项目雏形初显、势头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共富群坊近期拟实施的8个总投资超8000万元的产业项目均已落实土地指标和资金保障、落实牵头运营主体(包含市场主体或国企主体)、落实镇村项目管家团,协助项目建设全过程跟踪服务。
建设“一村一品”共富群坊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张橹表示,长塘镇将围绕“竹兰药菜渔林”六大业态,以共富群坊项目打好产业基础,融合“农文旅+康养”发展模式,攥指成拳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打造复合型产业生态圈,为加快推动“青春之城”落地见效出新出彩作出更多竹乡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