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上虞日报

以文艺浸润童心 以美育滋养成长

日期:07-30
字号:
版面:第10版:新闻·乡镇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沈嘉玲

  7月份的道墟街道综合文化站热闹非凡,教室里时不时传出阵阵悠扬的葫芦丝声,孩子们正专注地跟着老师学习指法;隔壁教室里,非遗杭绣传承人金斐斐手持银针,向孩子们演示传统针法的精妙;方言班里,稚嫩的童声念诵着绍兴俚语,引得在场家长会心一笑……这是道墟街道第二届“春藤计划”青少年美育教育课堂的生动场景。

  今年,道墟街道秉持“圆梦青苗、以艺育美”宗旨,以综合文化站为中心,联动全街道各村社文化礼堂,开设方言、莲花落、杭绣、民乐等12类特色课程,吸引近500名青少年参与,通过多元艺术体验点亮暑期生活,为乡村美育注入新活力。目前,除了街道综合文化站,肖金、称海、中联、云里、沽渚、新屯南等村及街道文化站已排定开班方案,并陆续开班。

  “审美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塑造的重要一环。”道墟街道党工委委员俞锡芳介绍,“春藤计划”作为街道文化特派员项目的核心载体,聚焦青少年情感丰富、可塑性强的成长特点,通过艺术熏陶培养其审美感知力、情感体验力和创新思维。“我们不仅要传授技艺,更希望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中,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 

  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今年,“春藤计划”课程安排中既有传承地方文化的绍兴方言班、非遗莲花落班,也有提升艺术素养的葫芦丝、中阮等民乐课程;杭绣班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让孩子们在一针一线中感悟工匠精神;综合教育班则融合书法、美术、音乐等跨界内容,辅以道墟本土文化教材,形成特色美育体系;宣讲课上,文明实践所管理员开展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反对铺张浪费等移风易俗知识宣传,在童年时代培植起移风易俗的文明之花。

  “以前暑假只能在家写作业,现在能学刺绣、吹葫芦丝,还能和同学一起表演,特别有意思!”来自东桑村的学员阮蔓妮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年报名参加“春藤计划”夏令营。问及连续两年参加夏令营的原因,阮蔓妮的眼睛亮晶晶的:“在这里,我能做真正喜欢的事。去年认识的朋友,今年又见面了。学会的莲花落,回家还能唱给爷爷奶奶听!”她的母亲也欣慰地发现,曾经沉迷手机的孩子现在更愿意动手创作,甚至主动查阅传统方言资料。

  像阮蔓妮这样的孩子在道墟街道并非个例。据统计,今年有258名学员连续两年参与“春藤计划”。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期待,让他们能过上一个“向往的暑假”,本届“春藤计划”进一步扩容升级。街道党工委在联动团委、工会、妇联及学校师资的基础上,还招募了12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教学团队,新增手工折纸、植物拓印、卡通设计等趣味课程,让美育更贴近生活。

  大学生志愿者们根据孩子们的成长情况,精心备课,如负责硬笔书法教学的大学实习生阮素洁结合授课内容,从讲述文字故事着手,让孩子们更加了解文字书写;负责简笔画教学的大学实习生汪敏燕通过图文结合,为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解简笔画概念,在欢声笑语中,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简笔小人跃然出现在了学生们的白纸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道墟街道还有不少本地宣讲员加入“春藤计划”。“不仅能让初生代的宣讲员脱去严肃的外衣,尝试走进群众,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提升技能。也能用更为轻松活泼的方式让孩子们接受我们当前的理论和政策。”道墟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方言传承到非遗创新,从器乐悠扬到笔墨飘香,从单一授课到多元体验,“春藤计划”美育课堂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下一步,道墟街道将发挥省级文化特派员资源优势和桥梁作用,打破城乡美育资源差距,组织学员赴非遗场馆等开展研学活动,拓展艺术视野,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