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毛可雯 文 沈嘉玲 摄
今夏,汤浦镇以“童益课堂”暑期爱心托管班为载体,通过政校社联动、资源整合,打造集儿童照护、教育实践、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既破解务工人员家庭“带孩难”问题,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托育结合”破解产业工人后顾之忧
7月7日,汤浦镇“童益课堂”暑期托管班正式开班,33个名额一经推出即“秒空”。作为童装产业重镇,汤浦镇拥有超300家童装企业,职工常年面临子女暑期照料难题。贵州籍学生小杰的父母坦言:“过去最怕孩子独自在家或玩水,现在姐弟三人一起上暑托班,我们安心多了。”
据悉,为了让暑托班成为孩子们收获知识与欢乐的温暖驿站,今年,汤浦镇结合孩子成长特点,打造“艺术教育+趣味实践”特色课程,开展体育锻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非遗文化、趣味科学实验、户外自然探索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和互动内容,既以“托”解家长后顾之忧,更以“育”赋孩子成长能量。
多元主题助力儿童全面发展
7月25日,“垃圾分类我践行”和“‘护苗·绿书签’童心伴成长”主题活动在“Tong乐里”民生综合体开展。孩子们通过聆听讲座、观看视频、互动问答等形式,学习相关知识。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发放了绿书签,孩子们个个喜笑颜开,纷纷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垃圾分类的宣传员、践行者,并自觉做到不购买、不阅读、不使用、不传播盗版读物,拒绝非法出版物和网络不良信息。
此外,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特派员团队于7月17日走进汤浦镇鹤湖村托管点,以红色讲座、非遗拓印团扇、10米长卷绘画等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大学生志愿者张同学表示:“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航天飞船时眼里的光,让我们看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希望。”
校地合作构建长效赋能机制
以“童益课堂”为主阵地,汤浦镇与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共建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既担任“学业辅导员”,又组成乡村振兴调研团,深入田间开展科技支农、文化传播等服务。该校创业学院相关负责人指出:“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既缓解了基层治理人力短板问题,又为高校人才提供了实践舞台。”
与此同时,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特派员团队以“三下乡”政策为指引,通过持续资源下沉培育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前期,我们开展了一些活动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后续,我们将持续探索更多路径,推动‘短期服务’转向‘长期结对’,让‘送文化、种文化、育人才’从蓝图变为现实。”该团队文化特派员王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