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沈嘉玲 通讯员 陈谢劼
7月24日的永和镇暑气蒸腾,却挡不住孩子们奔向课堂的脚步。上午9点,“三合一”平安宣教馆内10多个孩子围坐在永和派出所警官宋盼盼身边,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关于食品安全、防火防电防踩踏、拒绝校园暴力、扫黄打非、安全出行、反诈骗、拒绝毒品等一系列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全知识讲解。“如果发现过期食品该怎么办?”“遇到校园暴力要怎么处理?”一连串互动问答让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争相举手,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安全知识牢记心间。
这场持续一个半小时的安全课刚结束,孩子们便快步赶往“和书房”。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创艺青禾”实践团成员季叶菁早已备好画纸,红色遗址素描课即将开课。“大家看,五间楼的木窗棂有独特的几何纹样,要注意线条的轻重变化。”季叶菁握着铅笔示范,孩子们模仿着勾勒北撤会议遗址的轮廓。学员娄涵宇不时抬头观察图片,笔尖在纸上反复修改,他笔下的“五间楼”逐渐有了模样。“这是我们镇上的红色故事发生地,画下来就像把历史装在了画布里。”小朋友捧着作品,眼里闪着光。
上午11点半,“和书房”的素描课接近尾声,1公里外的永和游泳馆已是另一番热闹景象。10多位孩子头戴荧光色泳帽,跟着教练员做下水前的热身运动。“膝盖抬高,手臂画圈!”教练喊着口令,孩子们认真地活动着四肢。
随后,他们排着队试探着踏入泳池,从水中行走练习开始,逐步掌握呼吸技巧。呛了水的小男孩抹把脸继续尝试,岸边传来同伴们的加油声。“以前只能在河边玩水,现在有专业教练教,放心多了。”站在池边观望的家长王女士笑着说。此次免费的游泳培训课是永和镇特意为夏令营开设的“体能加油站”。
暑期“看护难”一直是困扰家长的难题。以往,农村孩子要么沉迷手机游戏、电视网络,要么结伴野泳、爬树,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永和镇公益夏令营的出现,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孩子每天回家都兴高采烈地跟我们分享学了什么新知识,比整天待在家里强多了!”来自项家桥村的村民项大伯告诉记者,自家孙女参加了种子拼贴课后,对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折纸魔法、光影绘画、种子拼贴、创意书灯制作、尤克里里弹唱教学、未成年人网络普法课程……翻开夏令营的课表,犹如打开一本多彩的画册。折纸课上,孩子们指尖翻飞,将彩纸折成鼓着圆眼睛的青蛙,轻轻一按,翠绿的“小家伙”便蹦跳着越过课桌;种子拼贴课上,永和特产的稻米在卡纸上“排兵布阵”,“稻香永和”的图景渐渐成型。
“农村孩子不是不想学习才艺,而是缺少机会和平台。”永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首期夏令营获得广泛好评后,今年镇政府决定加大投入,特意开设两期课程,还针对乡村兴趣培训资源短缺的问题,引入专业培训机构。“素描、书法、篮球等课程市场价每门900元,镇里补贴500元,家长只需承担400元。”这个惠民政策让报名异常火爆,首期30个名额在开放报名后两小时内就被抢空。
为了让课程更具品质,永和镇今年还升级了师资配置。除了机关干部、社工站志愿者,还借助绍兴市文化特派员机制,与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建立校地合作,两名大学生志愿者常驻夏令营担任班主任。“季老师的素描课、项老师的尤克里里课,还有网络普法课,每天都有新惊喜。”马诗菡和妹妹马钰菡是第二次参加夏令营,姐妹俩的课表上排满了感兴趣的课程。
当城市孩子在各类兴趣班穿梭时,永和镇的乡村娃们也在红色遗址素描中触摸历史,在泳池里锤炼意志,在创意课堂上释放想象。这个夏天,他们的笑容同样灿烂,成长的轨迹同样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