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戚罗燕 通讯员 丁超群) “‘烦心路’变‘暖心路’,真心感谢村干部为我们办了实事,解了难题!”日前,在陈溪乡潘家岭顶自然村生活多年的台湾同胞郑知行专程来到小陈岙村委会,将一面印有“心系地方 惠及乡梓”的锦旗交到村干部手中。
潘家岭顶自然村隶属小陈岙村,仅有8户农户、16名常住人口。长久以来,基础设施薄弱是村民心头的隐痛:村内道路破损,唯一一条400余米的出村路狭窄难行,既无会车空间,也缺乏夜间照明,出行安全与便利成为村民的“烦心事”。
转机始于今年年初。小陈岙村两委积极争取,成功推动“小陈岙村一事一议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立项。7月骄阳下,工程队开进潘家岭顶,机器轰鸣奏响改变的序曲:村内主路完成全面混凝土浇筑;400余米的出村“瓶颈路”拓宽改造,精准布局3处会车点,并安装了8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夜间回家路。
施工期间,郑知行向村里反映,村口因运输毛竹的车辆通行,曾刮擦到自家房屋墙体,存在安全隐患。村两委迅速组织现场踏勘,本着消除隐患、服务村民的原则,当场决定变更方案:“安全无小事,村民的财产必须守护!”随后,按程序及时调整工程,对该路段实施拓宽改造。
感受着村庄的焕然一新,郑知行专程来到村委会送上锦旗。“作为在潘家岭顶生活五六年的‘新居民’,过去进出村子很不方便。现在马路宽了、会车道有了,路灯也亮了,出行便利很多!”郑知行感慨道。
水泥硬化的是路面,暖化的却是民心。从“行路难”的坎坷到“畅通途”的舒心,从“隐患点”的忧虑到“安心路”的踏实,潘家岭顶的蜕变,正是小陈岙村两委践行“为民办实事”、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真实写照。“乡亲们的肯定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鼓励!”小陈岙村党总支书记倪银强表示,“这面锦旗鞭策我们要继续把‘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用心用情服务好每一位村民,切实提升大家的幸福感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