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坤”54载 坚持为村民理发
日期:09-25
“从小就在老李这理发,他手法利索,价格便宜。我哪怕多跑几十公里路,也要回村里找他理发。”近日,在兰溪市永昌街道夏李村李发坤的理发摊上,刚理完发的李颜忠一边抚摸着清爽的短发,一边对记者说。
李发坤是土生土长的夏李村人,15岁时不幸感染骨髓灰质炎,治疗后还是落下残疾,导致腿脚不便,但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李发坤的名字,用兰溪方言来念,与“理发坤”谐音,仿佛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让他与理发这门手艺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不给家人增加负担,19岁那年,李发坤决定学一门手艺。看着乡亲们理发要去很远的地方,他便动了学理发的心思。没有专业的师傅手把手教,他就对着镜子自己琢磨;没有昂贵的工具,他就用最朴素的剃刀和剪刀反复练习。从最初给家人理发,到后来村民主动上门找他理发,李发坤的理发摊,就这样在村口悄悄开张,一干就是54年.
村民李颜忠从小就在他这里理发,年轻时外出打工,临走前跟李发坤说:“老李,我以后回来,还找你剪头发,你可别歇业啊。”李发坤承诺:“只要你回来,我的摊子就为你留着。”如今,李颜忠在金华做建筑,每次头发长了,总会挤出时间赶回村里,找李发坤理发。“虽然外面的理发店很好,但我就认他这手艺,更认他这个人,说过的话一定算数。”李颜忠说。
像这样的“约定”,在李发坤的理发生涯里还有很多。年过七旬时,家人和村民都劝他:“腿不好,年纪也大了,该歇着了。”可他总摇头:“村里还有好几个老伙计,当年都跟我说好要一直剪的,我要是歇了,他们理发咋办?”81岁的李庆丰老人因中风卧病在床,李发坤便每月上门服务:打温水、轻洗头、细修剪、最后用小刷子扫净碎发,再帮老人梳好银白的发丝。“看着他们清清爽爽的,我心里就踏实。”李发坤说。
50多年来,他理发的费用,反映着他的质朴:最初村民们日子苦,他只收一个鸡蛋抵工费;后来生活好点了,调到6毛,1元;最后定在5元,便再也没涨过。“物价翻了几番,工具换了几批,可他的手艺和良心,一直没变。”村民们说。
这份“不涨价”的诚信,连外人都被打动。几年前,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在夏李村办创业赛,把他的理发摊设为比赛点。一位教授听说了他的故事,特意来体验理发,李发坤同样只收了5元。
“看着大家清清爽爽的,就是我干这行的动力。”如今,李发坤依旧守着这个理发摊位。他说,这是一份承诺。老人们爱找他唠家常,从田里的收成聊到儿孙的婚事;孩子们则围着他的工具箱,好奇地摸那把磨得发亮的剃刀。
从青丝到白发,从青春少年到古稀老人,李发坤用一把剃刀,理出了人间最温暖的模样。
通讯员 徐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