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未成年人“触网”已成常态,但网络诈骗、不良信息侵扰等安全隐患也随之凸显。9月15—21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9月16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校园日。近日,金华市教育系统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为未成年人筑牢“数字防线”。
网络空间暗藏陷阱,未成年人频遭侵扰
去年7月,金华市公安局江南分局三江派出所接到报案。张女士的女儿小王在家刷视频时,看到一个视频配文称“加QQ群有明星周边可以领取”。小王加群后,根据群管理员的要求向指定账户转账0.1元。谁料,对方以“未成年人转账导致账户冻结”为由,一步步诱骗其用母亲手机登录支付软件并告知密码,最终转走11万元钱款。
类似骗局在未成年人中并不少见。骗子常以“免费游戏皮肤”“装备赠送”为诱饵,通过收取“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等名义骗取钱财,甚至诱导未成年人动用家长账户转账。更有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人员,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的特点实施诈骗。
除财产损失外,网络不良现象更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学生通过交友软件被骗取隐私照,有因饭圈骂战遭遇“开盒”侮辱。不良网络服务提供者针对未成年人推送低俗内容、利用新技术生成不良信息、诱导加群传播涉黄涉赌内容等问题,也持续侵蚀着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
多元活动齐发力,织密校园网络安全网
为积极营造“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网络安全氛围,金华各校结合自身特色,掀起网络安全教育热潮,形成“师生共学、家校联动”的浓厚氛围。
创意活动激发学习热情。金华市志和小学紧扣“诗性教育”特色,推出《IP小智小和说唱网络安全》AI短片、宣读倡议书、组织学生分享感悟,更以“网络安全探索营”“板报创意大赛”等活动,让网络安全知识入脑入心。磐安县实验小学则创新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扮演法官、原告等角色,沉浸式学习网络安全法律知识。永康市西溪小学AI创意作品展,让同学们在创作中将网络安全知识内化于心。
线上线下宣传精准发力。浙师大附小按年级开展主题教育,低年级聚焦个人信息保护,中年级讲解账号安全,高年级强化诈骗识别能力,使内容更具针对性。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武义县新城小学分别邀请民警、律师进校,结合真实案例拆解风险点,筑牢家校社网络安全防线。金华市丹溪小学召开教师“十不做”专题学习会议,要求教师以身作则。金东区金义第二小学、金华市银湖小学、金华市青春小学、金华市东莱小学、义乌市保联小学等校则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主题绘画,组织观看讲座、发放宣传单,利用电子屏幕、海报及公众号推送相关知识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氛围。
此外,金华市教育局还积极组织师生登录之江汇互联网学校,学习网络安全专栏内容,并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法治副校长宣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增强师生以及家长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防范能力。
网上冲浪指南,筑牢个人“防火墙”
在数字化浪潮中,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未成年人上网冲浪时需牢记网络安全知识要点。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如姓名、学号、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在网络上注册账号时,尽量使用昵称或化名,避免使用真实姓名。
防范网络诈骗。对于中奖信息、低价商品、兼职招聘等诱惑性信息,要保持警惕,切勿轻信;不随意转账给陌生人,遇到转账请求时,务必通过电话或视频进行核实;下载安装官方应用,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软件,以防恶意软件窃取个人信息。
安全使用公共网络。在使用校园公共Wi-Fi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进行网银交易、登录重要账号等操作;定期更改Wi-Fi密码,设置强密码,防止被他人破解。
加强密码管理。为不同账号设置不同的密码,避免使用简单密码或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猜测的密码;定期更换密码,增加账号的安全性。
提高网络素养。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不盲目跟风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尊重他人隐私,不随意转发或评论涉及他人隐私的内容;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本报记者 王峥怡 通讯员 陈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