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两代人传承 金华火腿唯此一印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正宗的金华火腿有两项“身份”标识:一是火腿上套着的防伪溯源码脚圈,扫码后会出现语音提示:“你购买的是正宗金华火腿产品,是正牌产品,请放心食用”。二是火腿表皮上盖着“地理标志产品 金华火腿”字样的皮印。防伪溯源码是现代科技,作用不言而喻。但很多人不知道,皮印这个看上去简单的标识,已有百年历史,制作工艺很难模仿,目前我市仅一人能够制作。

“我父亲叫它‘火腿刷’,我叫它皮印,我觉得这个名字更贴切。”今年60岁的胡菊芳是金华火腿皮印的制作者,去年,她90岁的父亲胡明昌去世后,她便成了目前我市唯一能够制作皮印的人。

上世纪40年代,胡明昌从他的三哥那里学到了制作刷子的手艺,之后他就在老家东阳市歌山镇上宅村开了一家制刷厂。“我父亲很实诚,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可以说做刷子养活了我们整个生产队。”

“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上蒋村村办火腿厂的领导找到我父亲,让他做一种可以在火腿上印字的刷子。”上宅村隔壁就是有“金华火腿出东阳,东阳火腿出上蒋”之说的上蒋村,村子里大大小小的火腿厂、火腿作坊不少。为了让自己的品牌更“出圈”,村办火腿厂就想沿用过去做火腿时,在火腿上印字的传统,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因为刷毛的材质是猪鬃毛,猪肉表皮有毛孔,鬃毛沾上特制的印油印到用来做火腿的猪腿表皮上,类似于毛发进入毛孔,印油能完全进入毛孔留在表皮。在猪腿经过发酵和晾晒等工艺步骤制成火腿的过程中,猪肉蛋白和印油充分融合,形成了牢固的字印,想要去除只能去掉一层皮。

但可惜的是,制作印字刷子的方法没有得到保存,具体怎么做无人知晓,村办火腿厂领导希望胡明昌想想办法。

接到这项“挑战”,胡明昌马上就开始了试验。“失败了很多次,一开始印不出来,后来印出来了,字又看不清楚。我母亲叫他不要弄了,制刷厂还有很多事情要忙。”胡菊芳说,父亲身上有一股韧劲,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最终,在胡明昌的坚持下,能在火腿上印字的刷子制成了,还起了个名字叫“火腿刷”。附近的火腿厂听说后,纷纷找到胡明昌让他制作。“这个手艺完全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别人做不了。”胡菊芳说,一开始,父亲有求必应,有人找过来他就做,后来发现这样会出问题。“两家火腿厂要印一样的字,互不相让,甚至要打官司。”

此后,胡明昌自己设置了“门槛”:来制作“火腿刷”,必须提供营业执照、商标等证明文件,否则一律回绝。有必要时,他会和对方签订协议,承诺相应的字印只向一家提供。他也因此断了广招徒弟的想法。

“父亲做的时候我就帮忙打下手,但具体怎么做的他不说,光看是学不会的。”胡菊芳说,制作“火腿刷”包括排版、下料、描字、打眼、穿鬃、修剪、熨烫、装订等步骤,每个步骤都有门道。胡明昌制作时,胡菊芳就在边上帮忙在木板上打眼和穿鬃,但要印出字来,只有父亲的“秘方”。“木料要用椴木或者红木,鬃毛的硬度要适中,父亲都是亲自到屠户那里收购回来挑选的。”

胡菊芳给父亲打下手,一打就是20年。胡明昌86岁时,见胡菊芳对“火腿刷”制作有兴趣和耐心,最终在7个子女中,选定她来传承“火腿刷”的制作手艺。“父亲传给我的时候,就交代我两件事:一是不能欺客,就算一个字也要认真做。二是要把这个制印手艺传下去,不能让它断了。”

谨守着父亲的嘱托,胡菊芳正式接手了“火腿刷”的制作手艺,因为是印在火腿表皮上的,她将“火腿刷”改名为皮印。“父亲的字很好,以前印出来的字都是他手写的。”翻开两沓用保鲜袋和保鲜膜仔细包裹着的大大小小的纸片,上面清晰工整地写着各种火腿品牌的字样,阳光照在纸片上,仿佛能触摸到写字者的温度。这是胡明昌留给胡菊芳最宝贵的“财富”。

金华火腿行业协会会长马晓钟说,用刷子在火腿上印字的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欧洲制作火腿的国家(如西班牙)是用烙铁在火腿上烫标志,“用烙铁烫字要做烙铁模具,要使用明火,烫到火腿上容易产生焦糊味,影响火腿风味”。因为皮印用起来便捷,印字的效果好,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但皮印的制作方法却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

“一个皮印可以用十几年,空余的时候我就做点裁缝的活补贴家用。”胡菊芳说,她牢记父亲的话,“金华火腿”4个字不能轻易制印,要守牢这个金字招牌的底线。现在,她制作皮印时,偶尔会叫儿子回来帮忙。她说:“我总要把这个手艺托付给一个人。”

本报记者 洪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