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金华腌菜里的人间至味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8版:深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冬日南方农家的院子里,总少不了一个个神秘的陶土缸,掀开罩盖,一股咸香扑面而来——雪里蕻、九头芥、泡蒜头,它们是饮食界的“最佳配角”,看似朴素,却是一餐饭少不了的灵魂。

腌制,起初不过是“蔬菜与盐的双向奔赴”,又演绎出酸、辣、甜等千滋百味。汪曾祺先生就曾感慨:“如果有人写一本《咸菜谱》,将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的确,每一种腌菜都有其独到的风味灵魂。它们源自古代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智慧,这种加工方式不仅延缓了食物腐败,还赋予食材全新的风味。

跟着古人学腌菜 :用盐的艺术

《诗经》中有云:“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其中,“旨蓄”即是用坛子腌制的蔬菜。秋收之际,人们都会通过腌制、干制之法,将蔬菜保藏起来,以备冬日食用。

腌菜,即利用乳酸发酵来加工保藏的蔬菜,在我国古代常被称作“菹”。跟着古人学腌菜,方觉大道至简。贾思勰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写道:“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瓮中。”语言简朴,却道出精髓。

“金华的传统腌制以盐为主,亦有糖、醋、酒等多元方法,原材料多选用芥菜、青菜、豇豆、春笋等本地物产。”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文旅学院教授刘根华介绍,《吴氏中馈录》中就记载了近30种腌菜制作与烹饪方法,“若有心者依循古法,至今可复刻传统风味腌菜。”

依靠高浓度的食盐抑制微生物的滋长,便能使蔬菜以另一种形式长久保存,从这个角度讲,腌菜实际上是一门“用盐的艺术”。而霉干菜,是腌菜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以之晒作干,饭锅上蒸黑,贮缶器中,可久藏不坏,名曰霉干菜,即干冬菜也。”霉干菜可分为白菜干、油菜干和芥菜干三种,味道鲜美要数芥菜干。

在仲春时节,蔬菜开枝散叶,九头芥、雪里蕻、油冬菜均可入腌坛,东阳市歌山镇的刘凤仙开始她的腌菜仪式。在晨露未干时,她去农田里收割新鲜应季的九头芥菜,将每片菜叶洗净,晾干,撒上粗盐细细揉搓,直至菜梗柔软,再层层码入陶缸,最后压上洗净的鹅卵石,之后的一切,皆交由时间。

与时间对抗:

腌菜里有生存智慧

蔬菜抹上盐,最初是为了和时间对抗。古时物资匮乏,要吃饱肚子,一靠地二靠天,粮食产出并不稳定。“古人选择在秋季腌制蔬菜、腊肉存藏,既是为了弥补食物短缺,也形成了‘秋收冬藏’的生存传统。”刘根华表示,“昔日外出远行,家里带的腌菜便成了‘路菜’,就着干粮,一口咸菜,一脉乡情,路上的艰辛劳苦仿佛也被这熟悉的咸味冲淡了。”

而现代食品有日新月异的冷藏技术,腌制的目的更多转向对风味的追寻与情感的延续。

在金华,霉干菜仍是许多游子魂牵梦萦的“家乡味”。来自东阳市千祥镇的楼女士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求学经历:“霉干菜扣肉是以前上学的标配带菜,去镇上上高中,学校没有食堂,每周除了带上大米,还要带一个陶瓷瓶,装一周的霉干菜,它不易变质,餐餐米饭就着吃。六年中学,我就这样餐餐伴着霉干菜度过,它越蒸越香。”楼女士说,“如今物质丰富,我仍然觉得霉干菜很好吃。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学习也更加刻苦。由于霉干菜便宜,对于异地求学的我来说,能够激励我努力读书,是一种寒窗苦读的精神。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吃着霉干菜、咸菜长大、走出小城的。”

正因为如此,金华人也将霉干菜称为“博士菜”。很多学子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吃着霉干菜上学读书。它是一种精神基因的象征,以俭朴生活磨砺意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腌菜如同人生,需历经岁月的窖藏和历练,滋味才可深长,咸淡方可入妙。那一口口坛子里的腌制,是先人写给时间的诗,字里行间满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

风味之外:腌菜也能养生

传统腌制方法不仅解决了食物保存的问题,还创造了独特的风味体验,更重要的是,经过发酵的腌制食品富含益生菌群,对肠道健康有益。

在金华汤溪,有道美味佳肴名为“烂菘菜滚豆腐”,其中的烂菘菜也是腌制而成的。在汤溪镇厚大村,家家户户用“厚大高脚白”这一特定的大白菜品种进行腌制。

严根松师傅在汤溪镇开了30年的餐馆,其中一道名菜就是“烂菘菜滚豆腐”。见到严师傅的时候,他正忙着腌制来年的烂菘菜,一坛坛的腌菜被放在阴凉的地下室,静待发酵,空气中弥漫着强烈而特殊的气味。

他和儿子的餐馆一年所需的1000多公斤烂菘菜,全部都是他亲自动手腌制的。“烂菘菜腌制的时间很重要,要让烂菘菜产生层次丰富的口感,臭与香的滋味水乳交融,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不同的佐料和不同的腌制方法,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口味。”严师傅拿起腌制烂菘菜的原料“厚大高脚白”说,“我们的烂菘菜,是一层盐一层辣椒一层生姜一层大蒜,再加上一层白菜,跟其他腌菜不同,烂菘菜的坛口不压石头,这样,空气和细菌才会催生烂菘菜化成汁水。”

这闻着刺鼻、入口却鲜香的腌菜,能让吃客上瘾。它在汤溪人眼里,是一道对身体有益的好菜。“肠胃不好的,大病初愈的都可以吃这道菜,不仅不会吃坏肚子,反而觉得舒服。”严师傅笑着说,腌菜有其养生之处:充分发酵的烂菘菜,包含着大量益生菌群。

金华九峰职业学校校长张建瑜出于好奇,将自己腌制的烂菘菜送到浙江公证检验中心进行检测,结果出人意料:“腌菜中比较普遍的砷、铅,尤其是亚硝酸盐和大肠菌群,都远远低于国家的相关标准。”如今他正尝试对传统烂菘菜进行改良——降低臭味,提高鲜度,让更多人能够接受这道传统美食。

刘根华也指出:“烂菘菜里的菌群确实对人体有益,并且腌菜与新鲜蔬菜混合有助于风味提升,咸菜有解腻功效,烂菘菜豆腐汤里的豆腐能中和咸味,吸收鲜味。但日常食用腌菜要注意让食材充分熟透,适量食用腌菜,合理搭配,健康膳食,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人群控制食用量。”

腌菜,已不仅是饮食中的“配角”,更是一种文化记忆、一种情感联结。它跨越千年,仍以最质朴的方式,慰藉着一代代人的味蕾与心灵。

一坛腌菜,一味人生。咸淡之间,皆是人间烟火、岁月悠长。

本报记者 张丹楠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