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场雨,基地的水稻每亩能多收100多斤。”前不久,浙江磐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银平终于等来了一场及时雨,眼里满是稻浪翻涌。去年干旱,造成高山旱稻受到不同程度的减产。“做农业比办工厂难多了,没有标准化,还得靠天吃饭。”
这位从事30多年塑料生产的企业家,转身反哺投资农业,对眼前这2300多亩的高山药粮基地寄予厚望。
近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印发《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的批复》,285家科技小院获批设立。其中,张银平的高山稻蔬科技小院成功入选。
“投资农业的关键不在于天气,而是科技的推广应用,这才是我投身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勇气。”张银平说。
“亏本账本”背后的农业革命
当时,张银平进军农业只想租500亩地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不承想“杀”出两个合伙人,一下子开发了2300多亩,成为磐安目前最大的稻药轮作示范基地——磐龙药谷。
磐龙药谷是由原来的荒山经土地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一个示范基地,总投资6.8亿元。为提高土地单产和耕作条件,磐龙药谷发展药粮轮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目前,在农业机械和科技小院的助力下,磐龙药谷已完成1500亩水稻种植,不仅缩短了耕种时间,还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走进磐龙药谷,这里生产路与田块纵横交错,智能化监控系统遍布整个药谷,呈现出现代农业新景象。“基地已经安装了部分监控,我们还要继续合理分布监控,并为每个田块赋上二维码。”张银平介绍,基地将推行“一田一码”模式,通过二维码、监控摄像头实时掌握作物生长、田间管理、肥料用量等详细信息,让消费者、游客在手机上便能掌握农作物的“一生”。
经过一场大雨洗礼后的稻田,更展示出丰收在望的场景。在稻田边,张银平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仅水稻种植就亏了600多万元,今年除去租金和人工等成本费660万元,还得亏300万元左右。
虽然种水稻是亏的,但张银平眼里放着光,“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不想在自己手上糟蹋了这些土地”。他心中的农业版图越铺越大,有信心让这片土地长出一个个“金疙瘩”。
砸4000多万元建一个中心
在磐龙药谷,有一幢像航母般的大楼屹立在半山腰,这就是磐安县磐龙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去年年底,该中心获评五星级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成为全市首家获此称号的农事服务中心。
该中心建筑总面积1.29万平方米,以水稻和块茎类中药材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服务为重点,集成式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科技推广应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等综合农事服务解决方案。
“我们农事服务中心围绕水稻、中药材和高山蔬菜全程作业,提供‘农机+农技+农资’‘科技+品牌+数字’服务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事,达到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90%以上,中药材生产综合机械化率60%以上。”中心工作人员杨咪雪介绍。
同时,农事服务中心提供农资供应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类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确保农民能够及时获得高质量且廉价的农业生产资料。此外,还为周边农民提供市场行情、价格走势等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把握市场动态,提高农业收益。
“自去年5月开始运作以来,已帮助周边药农完成元胡、贝母等中药材的加工及冷链存储。后续,我们依靠科技人员将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开发农事研学、农机维修、农技服务等多项功能,为种植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张银平说。
“我们的中药材种在地里、长在云上。”在“中药产业大脑”的监管下,从种子种苗、生产管理到采收加工,基地全程严格按照道地药材标准实施。在种子种苗环节,通过选育、栽培和品质评价等研究,筛选出优质种子种苗,保证道地药材种源的纯正性;在生产管理环节,严格按照中药材GAP管理规范,统一使用生物菌肥、高效低毒农药,实现肥料投入减少60%、农药投入减少80%,保证药材质量安全;在加工环节,严格按照道地药材传统加工技艺,杜绝使用硫磺熏蒸,保证药材道地性。
在去年6月份举行的全国首届浙贝母发展大会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向磐龙药谷颁发全国首张编号为“001号”的道地药材认证证书。
把实验室“种”进田里
“我们这里很适合种植高山蔬菜,特别是无公害有机蔬菜。”张银平说。
2023年,该基地着手利用生物防治试种十几亩茄子,邀请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张治军博士团队参与,试行“以虫治虫”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有效减少蔬菜的农药残留,生产无公害蔬菜。
“试种效果不错,但捕食性天敌螨虫要从北京、福建等地运送过来,其间在运输途中死亡超三成,导致成本过高。”张银平萌发创建科技小院的想法,尤其是农事服务中心的落成,让科技小院有了落地生根的场景:虫虫特工队实现本地化,生物防治天敌实现“自产自用”。
“科技小院作为一种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磐安县科协主席胡平良说,科技小院通过导师和在读研究生的技术帮扶,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遇到的难题一边摸索一边解决。
磐安高山稻蔬科技小院以浙江磐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由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科协、金华市科协、磐安县科协共建。实验基地安装有全天候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农业气象站、病虫测报防治系统等,农业园智慧管理系统和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科技小院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包括生物防治天敌瓢虫培养室、丽蚜小蜂培养室、生物防治天敌实验室和研究生宿舍等。
张银平指着实验室说:“这里有9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还有宿舍、办公室,科研人员的吃住问题都能解决。”
据悉,该科技小院将通过建立“高校—政府—企业”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实现了“专家与企业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探寻出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目前,在磐龙药谷的有机蔬菜基地,已种植了20多亩茄子和40多亩红爪姜,丝瓜、南瓜、土豆等蔬菜也在试种中。
“我们基地就是缺科技人才,科技小院帮了大忙。”张银平说,游客吃着基地产出的米饭和蔬菜,看着二维码里的生长记录——这才是真正的“第六产业”。
记者手记
当多数资本追逐“快钱”时,张银平用高山稻蔬科技小院编织着更深的逻辑:实验室与稻田的物理距离缩短为“零”;科研成果转化周期压缩到“当季”;而那群在田间写论文的研究生,正成为乡村振兴最稀缺的“种子选手”践行“双向奔赴”。
“做农业不能只看短期盈亏,科技才是破局关键。”这是张银平投身农业的清醒认知。
高山稻蔬科技小院落户磐龙药谷后,科研人员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通过科技帮助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了稻蔬收获效率和质量。科技小院就像一个金字招牌,用专业水准、科学种植,在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在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科研教学提供了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张银平不是反哺农业,而是在下一盘农业科技大棋:让机器读懂土地,让土地长出智慧。
本报记者 毛伟军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