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在家人看来,钱兆鹏不但热爱运动,读书也特别用功,他看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以前家里的老房子里,到处都是《新青年》《向导》这类进步书刊。家里长辈常说,这些都是钱兆鹏四处搜罗来的,不仅自己读,也带动同学读。”钱旭峰说。五四运动后,钱兆鹏受进步刊物影响,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列主义,为此他还曾特地写信向陈独秀求教。他积极参加学校集会,上台演讲宣传革命道理,深受同学尊重,被选为校学生组织“丽泽团”干事、学生会主席、金华学生联合会代表。
走进位于金东区赤松镇仙桥村的钱兆鹏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竹子和松柏的掩映下,烈士墓上刻着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一块石碑上,刻着钱兆鹏的光辉事迹。
“每逢清明节我们都会到陵园扫墓,表达我们对先辈的敬意,我们家一代代人都应该继承他的遗志和事业,他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前行。”钱旭峰说,一家出了6个中共党员,红色家风代代传。
一条巷子,传承红色文化
“上世纪20年代,千家驹、钱兆鹏等人就读的省立七中,就在酒坊巷、鼓楼里一带。”83岁的胡丰是个“老金华”,自幼在酒坊巷长大,站在酒坊巷31号(现121号)胡家老屋门前,老人感慨万千。他的父亲胡步蟾曾担任省立金华中学(前身是省立七中)校长。
在胡丰看来,酒坊巷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19年,在酒坊巷附近的武胜营(现古子城停车场),胡步蟾、张新锦、吴溶沧等联合发动金华中小学师生和各界人士集会声援五四爱国运动。1949年,在武胜营还曾举行过庆祝金华解放、庆祝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等多场万人大会。
杭州沦陷后,浙江省政府迁来金华,金华成为浙江抗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而酒坊巷则点燃了一座城的红色希望。
正是在这里,一份抗战时期出版的重要刊物《浙江潮》,吹响了国人抗争的号角;正是在这里,一群来自台湾的热血儿女,在李友邦将军的带领下投身抗战;正是在这里,周恩来留下了珍贵的足迹,他来金华视察,向1000多名受训军官作关于抗战形势和任务的报告……
“从五四运动到金华解放,酒坊巷一路见证历史,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红色印记。”胡丰说。如今,酒坊巷所在的婺州古城作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追寻红色足迹而来的市民和游客,酒坊巷在古今交融中,不断闪烁着红色文化的光芒。据了解,目前,酒坊巷《浙江潮》旧址正在修缮中,近期将建成开放。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一处红色驿站,展陈中共金华支部成立100周年等内容,集党史教育、党性体验、党建活动等功能于一体。
在烽火连天的抗争岁月里,那些人、那些事,波澜壮阔,荡气回肠,像繁星般闪耀在金华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