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磐安市民在家中建起民俗展览馆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2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磐安县新渥街道后力社区的一处民房内,一座隐藏在居民家中的“乡村博物馆”格外吸睛——55岁居民陈李斌将自家打造成“智深民俗展览馆”,一楼至三楼摆满了农耕器具、纺织工具、旧时日用品、瓷器、衣物等各类老物件,总数达4万余件,每一件都承载着时代印记与收藏故事。

走进展览馆一楼,仿佛踏入农耕与手工业的记忆长廊。平整水田的耙、播种用的耧、收割的镰刀等农耕工具整齐陈列,门口摆放的老式自行车、墙角的木质织布机静静伫立,最引人注目的是“义乌货郎担”和“永康锡匠担”。“这是上世纪义乌人‘鸡毛换糖’的货郎担,那是永康锡匠走街串巷上门服务的工具,都是鲜活的历史见证。”陈李斌热情地介绍,言语间满是对藏品的珍视。

拾级而上,二楼的展品更让人目不暇接。客厅货架上,各式各样的老式黑白电视机、大小不一的煤油灯、造型各异的拨号电话机,串联起近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相邻房间里,清代、民国时期的长马褂、长布衫、中山装,以及绣着吉祥图案的儿童肚兜,展现着不同年代的服饰文化;另一间房内,装裱完好的烟标、粮票与桌上的老式照相机相映成趣,勾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回忆。

三楼则聚焦红色记忆与民俗艺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瓷器、红色主题挂画、各类纪念章整齐摆放,每件藏品都被擦拭得光洁如新。“这些纪念章是我收藏的‘起点’。”陈李斌笑着说,17岁到杭州打工时,他偶然得知纪念章的文物价值,从此开启收藏之路,这一坚持便是38年。

为了收集这些“宝贝”,陈李斌的足迹遍布周边十里八乡,还远赴全国各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寻觅。不少老物件来自拆迁改造的老村,被人遗弃时他细心捡回;有时得知某个村子的农户家中有精美的民俗物品,价格合适,他就会马不停蹄地赶往购买。“新农村改造速度快,很多老物件不及时保存就会消失。”出于这份怀旧情结,他的收藏从最初的纪念章,逐渐扩展到农耕、生活、服饰等多个领域。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陈李斌萌生了建馆分享的想法。“这些老物件是时代的见证,不能只藏在家里。”他将所有藏品都挪到自建房中,分类分层摆放。同时,他开设抖音账号,每天直播两三个小时,向网友讲解藏品背后的故事。如今,“智深民俗展览馆”已小有名气,不时有各地粉丝专程前来参观。

谈及未来,陈李斌坦言,目前家中场地有限,藏品仍堆积存放,他最大的心愿是找到更合适的场地,让这些老物件得到更系统地展示,“希望能让更多人通过这些老物件,了解过去的生活与文化,留住这份珍贵的民俗记忆”。

通讯员 黄莉萍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