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开学季,正是新生入校时。作为离学生最近的人,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在市民眼里还是有些模糊:是授课老师,是行政人员,是“7×24小时×365天”随时回应学生需求的“服务者”,还是联结家长和学校的纽带?日前,记者走进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金职大)校园,体验辅导员的工作日常,看他们如何当好“学生身边的引路人”。
当好大学生的“领航员”
辅导员首先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包括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评奖评优评助工作、日常学习生活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舒朦雅是金职大23级早教班的班主任兼辅导员,她时常感到,学生的学科知识很丰富,但现实生活中有些稚嫩。
有寒暑假、稳定、轻松,是许多人对辅导员工作的第一印象。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按年级划分,工作内容分为奖助困补、心理健康、党团建设等多个模块。在值周的每一天,舒朦雅几乎24小时和学生在一起,她的日程表是这样的:早晨7点开始晨检,上课时间到了,若有学生缺席,要及时了解其动态。之后,上午处理学生的请假申请、奖助材料,下午开班会、找学生谈心,晚上10点查看门禁系统的数据,掌握宿舍区所有学生的去向。对于自己所负责班级的学生信息,包括生源地、家庭情况、心理健康情况等,舒朦雅都在心里建有“档案”。学生有任何问题都会第一时间联系她,大到生病受伤、考试挂科,小到室友之间有矛盾、家里经济有困难,舒朦雅都要管,“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像街道办的大妈,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管”。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很多辅导员都会提到——琐碎。但舒朦雅告诉记者,辅导员的工作并非什么都管,其实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不是给学生当保姆,因为他们总得独自面对这个社会,我其实就是做大学生思想上的工作,我觉得这个责任和使命非常重大。国外的大学没有辅导员这个岗位,我做辅导员工作越久,越敬畏这个职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能够用自己的经验帮到大学生,比什么都开心。”
11点钟学生下课,趁着午餐前的空当时间,舒朦雅和记者与几名学生聊起了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政策,她始终坚持“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学生的需求。她说:“这就是我的‘责任清单’,只要没解决就一直记着。”
“新学期开始我就认识了辅导员,她每天要对接数十名学生的不同需求,还要回复家长的消息、整理工作台账,就像我的学长一样。”师范学院学生龚奕凡告诉记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身边“随叫随到”的依靠,是能第一时间介入问题、化解危机的“守护者”:“有同学突然腹痛,辅导员连夜协调送医,我才真正明白这份工作的价值,往往要在‘需要时’才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体验过’才懂其珍贵。”
从学生到辅导员的身份蜕变
“能够留在金职大当辅导员,是我读书时就定好的目标。”被学生们称作杰哥的陈忠杰是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这座校园里已经度过了10多年时光,从课堂上的学习者到操场上的教练,金职大的一草一木都印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就觉得,能留在这所见证我成长的学校,陪着更多年轻人开启大学生活,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从学生到辅导员的身份转变,让他对“教育”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作为学生,我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辅导员怎么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这件事要这么办’。”陈忠杰坦言,直到自己处在辅导员的岗位上,才明白这份工作的复杂性——要兼顾几百名学生的生活需求、学习困惑,还要用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处理各类事务,“比如评优评先、奖助申请,每一项都要细致核对,既要符合学校规定,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容不得半点马虎”。
“一边做辅导员,一边负责学校的体育竞赛,会不会觉得累?”面对记者的疑问,陈忠杰坦言,最初确实面临“时间冲突”的难题——有时候刚想开始一场训练,学生跑来找他解决问题;有时候晚上要开班会,原定的训练计划只能推迟。但慢慢摸索后,他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点”,通过和学生交朋友成为推进工作的“助力”。
高等职业学校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3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金职大有80多名辅导员,“身兼数职”是高校辅导员的常态。辅导员有教师和行政的双重身份,没有8小时工作制的说法,按学校规定辅导员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做辅导员,是面对面帮学生解决问题;做竞赛训练,是追求体能超越,本质都是成长和进步。跟学生建立好的关系胜过任何教育,比如在训练间隙,有学生会纠结‘要不要专升本’‘要不要入党’,我就会及时抓住时机跟学生聊这些话题,用朋友而不是说教的方式解答他们的困惑。这样的双重身份,让我更懂学生的需求。找到了和学生‘连接的点’,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认知上的认同。”
与陈忠杰和学生们走在校园的小径上,在篮球场上奔跑传球,记者眼里的辅导员不是威严的教师,更像一个学长。陈忠杰也愿意用这种“亦师亦友”的方式,陪伴学生度过大学时光。“说教或试图改变,都不如跟学生建立起一个非常良好的关系。在赛场和生活上都能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引领,学生就会更服气。就像金职大陪我成长一样,我也想陪着我的学生,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方向,成为更好的自己。”
记者手记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已成为热门岗位,不少高校的报录比已达到百里挑一,甚至不乏博士生出现在高校辅导员的公示录取名单中。在金职大辅导员的体验中,“24小时手机开机”“加班是家常便饭”“没有自己的时间”等,打破了记者之前关于辅导员轻松、体面的认知。
辅导员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他们的岗位看似单一,却要扛起多重职责:既要精准落实学校的教学管理、思政教育、安全稳定等政策要求,处理好学生的学籍、奖助、心理疏导等日常事务;又要充当学生的“人生导师”,关注他们的学业困惑、情感问题、职业规划,甚至在节假日里化身“临时家长”,照顾留校学生的生活;还要善于激活学生干部队伍,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的桥梁,让“千条线”能有序落地、高效运转。
象牙塔里的“全方位守护”,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弥足珍贵,也体现了这份职业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他们看似平凡的日常,实则是支撑高校人才培养、守护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
本报记者 方令航/文 俞佳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