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空整理了一下钱包,发现里面竟然有7张不同银行的信用卡,很多卡什么时候办的都忘记了,有几张甚至没有激活,大部分都不使用了,就想注销掉。”昨天,在金华市某教育培训机构上班的“00后”成安展提起了这件被忽视的小事,“没想到打银行电话注销时,工作人员反复劝我不要注销,甚至还赠送了消费金苦苦挽留,搞得我挺不好意思的。”
记者随机调查了多个在不同领域工作的“95后”“00后”,发现这届年轻人持有信用卡的寥寥无几,甚至有人从未办过信用卡。曾经人手几张的信用卡,如今已被搁置在某个角落里,用信用卡的人越来越少。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用信用卡,他们喜欢的消费支付方式是什么?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信用卡的“重度使用者”大多为“80后”“90后”等群体,他们办理信用卡的原因也很多,有的确实是有资金周转使用的需求,有的是碍于人情、帮助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冲业绩”,有的是因送礼物、消费折扣等优惠举措而“入坑”。
记者打开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搜索时发现,“把不用的信用卡全部注销有多爽”“告别‘卡奴’上岸”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不少网友表示,“断舍离后,整个人都轻松了”。
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李丹前段时间把仅有的一张信用卡注销了。“当时在商场逛街的时候看到信用卡推广活动,除了送一个精美的玩偶,到指定的品牌咖啡店消费还有很大的优惠。”李丹说,“出于‘薅羊毛’的心理,稀里糊涂办了卡。”日常使用中,她发现信用卡的权益越来越少,还增加了很多可有可无的消费,每到还款日倍感“亚历山大”,于是果断注销。
“我有一张额度2万元的信用卡,消费得多的时候卡都刷爆了,超前消费放大了我的购物冲动,买完东西后经常会后悔。”在某私企上班的林晓惠说,她本来有三四张信用卡,现在只保留了一张,“太多了也没必要,只留下有需要的那张就够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届年轻人“超前消费”的理念正悄然发生改变,消费慢慢趋向理性,“一件东西可买可不买,那就不买”“不做‘负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信用卡“祛魅”。
“现在我基本不用信用卡,而且每次消费我都会用记账软件记下来,所有收支都清清楚楚,盲目消费越来越少了,每个月还能存点钱。”林晓惠对目前的状态颇为满意。
信用卡遇冷与支付方式的改变关系密切。不少年轻人表示,支付宝、微信钱包、花呗等各种支付方式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我从没办过信用卡,每个月的工资已经足够开支。”某小学教师黄优说,“真遇到有小额资金需求的时候,合理使用一下花呗更加方便快捷。”
一边是日益缩水的信用卡规模,一边是业务需要,为了留住年轻用户,很多银行绞尽脑汁。“我们经常会到商场或者人流量大的地方做地推,送礼物、赠咖啡、送消费折扣,还会推出一些和潮牌、二次元等联名的信用卡,但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某银行工作人员说。
年轻人对信用卡“祛魅”,是消费观念升级与支付生态迭代共同催生的结果,也在悄然重塑着消费市场的逻辑,对他们而言,比起“先花后还”的刺激,“心中有数”的安稳,才是他们更想要的生活底气。
本报记者 翁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