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慧”种菜 种好菜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4版:深度       上一篇    下一篇

在义乌市福田街道宗宅村,繁华城市一隅藏着一片充满生机的农场。在农场里,还坐落着一家由浙江农林大学吕尊富教授领衔的浙江义乌蔬菜科技小院。“作为新时代农人,我们的目标是智慧种菜,种出健康好菜。”义乌市绿云家庭农场负责人王绿云笑着说。

这两天,经过1个多月高温闷棚,农场已完成土壤杀菌灭虫工作,新一批蔬菜开始进入种植阶段。“番茄是我们农场的主打产品,这次一共种了8个品种。”王绿云指着大棚内无土栽培的番茄架说,这批番茄将于11月初成熟进入采摘期。从种植到采摘,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它们将充分感知智慧农业,茁壮成长。

智慧种菜 走出现代化农业创新之路

初中毕业即投身商海的王绿云,曾创立过年营收超百万元的保洁公司。谈及转行初衷,这位70后新农人目光灼灼:“想让家人吃上安心菜,也想为都市人打造触手可及的田园牧歌,更渴望在现代农业领域闯出事业新蓝海。”

绿云家庭农场成立时间并不长,但在短短4年多时间里,发展为一家集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于一体的科技型农场。近年来,该农场积极引入前沿农业技术与智慧农业设施,让农场实现从传统粗放式到现代化精准管理的华丽转变。

从空中俯瞰,一座座现代设施农业大棚首尾相接,错落有序地排列田间。这些大棚均采用新型温室建造技术,建有适用数字农业系统、加压及追肥系统(水肥一体化)、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pc手机端管理系统等智慧农业设施,实现施肥自动化、放风自动化。“与传统的日光温室相比,这里的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0%多,生产效率提高了60%多。”王绿云告诉记者。

在草莓种植区,绿云家庭农场管理人员史力凡指着草莓种植架介绍:“针对草莓、黄瓜、甜瓜、西瓜、番茄等产品,我们主要引入立架式栽培、藤蔓式栽培新技术,充分利用垂直空间,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史力凡说,这样既能方便农事操作和果实管理,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经过测算,立架式栽培、藤蔓式栽培新技术能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0%~50%”。

值得一提的是,该农场还洞察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巨大潜力,果断引入先进物联网技术,构建起了一套完备的智慧农业设施体系。现场,史力凡通过手机端平台,实时查看土壤墒情、养分数据,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精确把控土壤pH值、EC值等关键指标,自动生成精准施肥方案。例如,当土壤氮含量低于阈值时,手机会弹出预警并推荐施肥量,既避免浪费又保障作物健康。

“目前,农场铺设水肥一体化设备覆盖区域约100亩,并建有小型气象站,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喷滴灌,把水分定时定量提供给作物。”史力凡说,这与常规施肥相比,可以节省50%~70%的肥料,节水50%以上,从而每年节省成本约25万元。

种出好菜

科技赋能守护“菜篮子”

采访时,记者看到大棚内一台诱虫灯正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有条不紊地扫描着,仿佛一位不知疲倦的“农田天空哨兵”。这是绿云家庭农场为保证果蔬品质亮出的“绿色盾牌”之一:“智慧农业不仅是让果蔬实现高产,更要保证果蔬健康,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去年9月,中国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正式批复,同意在绿云家庭农场设立浙江义乌蔬菜科技小院。在此之前,吕尊富教授团队已经与该农场合作建立了博士创新站,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技术团队对土壤进行专业检测发现,农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层薄、土质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健康情况,直接关系着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史力凡指着现场一堆残叶、畸形瓜果说,该农场充分利用进入尾声的果蔬茎秆、残叶、瓜果皮等废料,经过粉碎并发酵处理后形成有机肥,寻找最适合的时期将其施放到土壤里,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农药残留的情况,确保农产品更加绿色、安全”。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绿云家庭农场也在浙江义乌蔬菜科技小院的帮助下走出了新路。史力凡说:“以前我们天天在田里转,靠肉眼找害虫,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找全。现在借助科学手段能精准发现害虫踪迹,我们巡查次数减少了,也有更多精力做其他事。”

史力凡所说的科学手段,指的是这两年该农场着重实施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我们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在农场内放置防虫网、防虫板、诱虫灯,同时利用设施栽培的基质有效防止虫害发生。”吕尊富介绍。

这些智能监测设备的投入使用带来显著成效,田间巡查次数和人员数量大幅减少,肉眼识别害虫带来的误差和工作强度也明显降低,人力替代率达80%以上。同时,虫害实时预警让种植主体能够更好地把握防控时机,将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王绿云说:“当生物防治手段大幅取代农药,果蔬自然也就更加健康了。”

然而,科技力量远不止于此。该农场不仅在病虫识别预警上搭建了“智能防护网”,还不断更新农业绿色防控的“武器库”,引进高压微雾、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器械,在控害同时显著降低农药残留与防治成本,保障农产品安全。

借智引才

推动果蔬产业全链条升级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赋能。“在浙江义乌蔬菜科技小院建立之前,农场与浙江农林大学一直有技术方面合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玉米所等多个科研机构也多次到农场进行技术指导。”王绿云说,希望借智引才,推动果蔬产业全链条升级。

吕尊富是中国作物学会智慧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营养诊断与调控、便携式作物营养诊断设备开发、薯类作物栽培育种等。“目前,我们已有14名硕士研究生入驻科技小院,陆续解决了农场中番茄、黄瓜等作物的水肥管理问题,特别是在各种蔬菜作物的需肥量、需肥时间方面展开了系列研究。”

近年来,吕尊富团队还为绿云家庭农场筛选出了甘薯新品种,构建了临界营养浓度模型,建立了亲子教育科普长廊,并以农场为中心,帮助周边种植户解决实际问题……

“在科技小院,学生需要扎根田间,摸清生产底数,然后下田指导农户。同时也要搞研究,确保科研选题精准对接实际需求,实现‘需求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田间去’的闭环体系。”吕尊富说,如今浙江义乌蔬菜科技小院所辖农场已帮助生产番茄、黄瓜、草莓等果蔬150余吨,产品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实现产值超200万元。

“让研究生下沉到一线,让技术扎根到田间地头,创新推动文旅融合,也是我们建设科技小院的一大特色。”截至目前,浙江义乌蔬菜科技小院在绿云家庭农场创新开发了集种植采摘、农事体验、科技探索与自然生态科普于一体的多元化研学线路,已接待中小学生研学超8000人次。

在王绿云看来,借智引才建设生态农场突破了过去就项目做项目的传统思路,以农场主为主体,以农场为实施单元,责任明确、边界清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农场功能的拓展,也将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亲近农业、爱上农业。

记者手记

凌晨4点,绿云家庭农场的大棚已亮起灯光。监控屏上,土壤湿度、光照、温度等数据实时跳动,智慧系统正默默守护着265亩菜地。

95后新农人史力凡带着团队用手机管大棚,靠数据种菜:物联网监测生长环境,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AI识别病虫害,气象预警自动调控设施。一场暴雨来袭,系统提前闭合通风口,6万株草莓苗毫发无损。

科技不止于效率。他们拍短视频、开研学课,让城市孩子走进农田,也让“种菜”有了流量与温度。一条彩色番茄视频走红,采摘游订单翻倍,农业成了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更可贵的是浙江义乌蔬菜科技小院的落地。联合省农科院,新品种、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头,并通过培训辐射周边农户。22场农技课,1000多人次参训,让“土把式”学会了用手机种地。来自全国的大学生在此“工学一体”,学成后将经验带回乡土。

当年轻人愿意为农业熬夜、流汗,乡村振兴便不再是远方的呼唤,而是脚下的真实回响。

本报记者 季俊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