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一根针,扎在什么部位,深浅几何,门道很深,唯有不断学习。
傅卫明擅长针灸、理疗、穴位注射,对治疗带状疱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膝关节病等疾病有一手。“这两年碰到的病人中,耳聋的毛病特别多,我就去摸索学习治疗方法。我是全科医生,耳朵的毛病看得多了,现在很多人以为我是五官科医生。”
“傅院长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他多次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医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他碰到好医生,一有时间就向他们请教。”塔石乡卫生院副院长倪承超说。傅卫明的团队有4个助手,时间短的跟他有四五年,时间长的跟了有20年。他常常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心得,一起复盘实践案例。
年轻医生担心在患者身上扎针扎不准。“来来来,你们往我身上扎,大胆扎,扎歪了不要紧,我正好告诉你们怎么做才能扎得准。从小,我外公就让我扎他身上。”傅卫明说。传承,从点滴做起,五六年下来,倪承超已经数不清在傅卫明身上扎了多少针,一针一针扎下去,胆量和手感就这么练出来了。
扎根大山30余载,傅卫明一直默默奉献,除了“浙江好人”之外,他没有太多响当当的荣誉。上级领导来慰问,询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总说:“我个人没什么要求,希望能给卫生院多添点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最近,随着病人越来越多,他琢磨着扩建卫生院一楼的中医诊室,为患者提供更宽敞的就医环境。
“治好一个人,就救了一家人,我最看重的,就是多治好一个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医生,自己吹牛不算数,患者的反馈才是最真实的。”对傅卫明来说,患者一句“明,我好起来了”就是最高的褒奖。
多年来,傅卫明一心扑在如何解决山区群众就近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问题上。有时有些患者看病后无钱拿药,他还时常掏钱垫上,患者治愈后,为感谢给他送红包,他一律不收,耐心地说服病人钱要用在治病上。
9月11日下午4点半左右,看完五六十个病人,傅卫明早早吃了晚饭,背上十几公斤重的红色药箱,带着助手前往文岩行政村杨婆岭自然村。村子依山而建,出诊的他更像驴友,爬坡过坎。遇到村民,大家都会跟他热情打招呼:“明呐,来啦。”每周,他都要下村,哪怕山高路险,出诊这件事雷打不动。
“子女回来过没?”“晚饭可以吃得早一些,别吃得太饱。”在一栋老宅,傅卫明跟85岁的华春奶拉起家常。后者说:“明对我很好,经常抽空来看我,我老伴走了,子女出门在外,身体上的问题全靠他。”见到79岁的傅开月在家拾掇刚挖的番薯,傅卫明赶忙提醒:“上个月骨折刚做完手术,3个月内千万别多动。”傅开月不好意思地笑笑,转头对记者说:“明的话要听,大家把他当自家孩子,比自己的子女来得都勤。”
天已微黑,傅卫明沿着山路走向下一户人家。
34年来,傅卫明常态化走村入户,年均出诊超百次,足迹遍布当地22个行政村。陡峭的山路上、暴雨的深夜里、孤寡老人的床前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择一事终一生,这么多年,他专注于扎根山区治病救人这一件事。上级几次要调他进城,傅卫明都婉拒了:“我对家乡有感情,乡里的患者离不开我,团队也离不开我,我愿意在塔石乡卫生院干到底。”
工作时,傅卫明的胸前总是戴着一枚党员徽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背着药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农家灯火的映照下,党员徽章格外闪亮。
记者手记
乡村医生用什么守护一方康宁
在塔石乡绵延的群山之间,乡村医生傅卫明和他的团队是1.4万塔石老百姓的健康守护者,这位扎根大山34年的医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医者仁心”4个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村民触手可及的温暖。
傅卫明的事迹,正是无数基层医疗工作者的缩影。他们身兼数职,既是全科医生,又是急诊大夫;既要应对常见病多发病,又要随时准备处理各类医疗紧急情况。他们如同遍布乡村的毛细血管,构筑起金华基层医疗的第一道防线。
在傅卫明身上,我看到三点特质:
一是人民情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一切为了人民,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扎根大山一干就是34年,那枚始终佩戴的党员徽章是理解傅卫明精神内核的关键密码。他放弃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坚持“患者离不开我”的朴素信念;他背着药箱走遍22个行政村,在暴雨深夜为孤寡老人出诊;他拒绝患者红包却自掏腰包垫药费……这些细节勾勒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鲜活形象。
二是医德高尚。采访中,患者们夸得最多的,不仅是他精湛的医术,还有高尚的医德。他为人热情,有求必应,给患者看病顾不上吃饭,出诊常常忙到天黑。傅卫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祖传针灸技艺与现代医疗需求创造性结合。面对耳聋耳鸣这一难题,他通过持续钻研摸索出的独特疗法,让不少患者重获希望。傅卫明用十几元一次的针灸证明,医疗的本质从来不是设备有多先进,药有多贵,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一种处处为患者着想的理念。
三是甘于奉献。傅卫明问诊时,对村民嘘寒问暖,既是一种专业的医疗服务,更是一种默默的精神陪伴。在傅卫明的诊室里,我们看到了医患关系最动人的模样。他总能精准捕捉患者情绪——扎针时用拉家常缓解紧张,面对疑虑报以宽容的微笑,甚至让助手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这种将“治病”与“治心”结合的方式,构建起超越单纯医疗服务的信任纽带。当村民们自然而然喊出“卫明”而非“傅院长”时,一下子拉近了彼此关系,这声呼唤比任何锦旗都更能体现医患关系的本质。
这位乡村医生的实践提醒我们:医疗的温度在于医生的温度。这种扎根泥土的坚守,或许正是乡村振兴中最珍贵的“健康密码”。
乡村医生不计个人得失、甘愿扎根山区的精神难能可贵,这样的坚守与奉献需要更坚实的后盾。如何让乡村医生留得住、干得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医者仁心的精神在乡村代代传承,让乡村医生拥有更多的职业荣誉感,基层群众的健康才能有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