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金华晚报

纸质火车票引爆“回忆杀”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06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9月30日之后,火车票纸质报销凭证将全面停用,由电子发票取代,这让不少有收集纸质票爱好的市民很是不舍。对他们来说,薄薄一张票,既是纪念也是见证。

承载个人故事的“回忆录”

市民王斌有一本专门放火车票的本子,他笑称这是一本“回忆录”。里面大部分车票记录的是出行的奔波和归家的喜悦,但有两张车票的意义却不一般——其中一张是永康老火车站2016年停运当天最后一班驶入的K101次“金华南—永康”车票,另一张则是同期最后一班离站的“永康—温州”票。提及为何如此珍重这两张车票,王斌说希望把老火车站和金温铁路的记忆好好存下来,以后讲给孩子听。“金温铁路对很多永康人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以前没有高铁,很多永康人当时都是通过这条线路外出经商、求学、旅游,可以说是我们和外界连接的一个重要‘窗口’。”

市民佘砚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出差,他没有收藏票据的习惯,但唯独保留着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的近百张火车票,车票上的站点高度一致——上海、金华、永康。“那段时间孩子在上海训练,我和他妈妈就利用周末,一个从金华出发,一个从永康出发,过去陪孩子。”佘砚说,“这些票见证了孩子训练时的每一点进步,看到票就觉得当初的奔波辛苦很值得。”

多元纸质票的收藏意义

事实上,除了纸质火车票,不少纸质票都因为与个人经历、特定事件的深度绑定被赋予了收藏价值。市民王建政是个体育迷,每次去看比赛都会把门票收藏起来。他的“藏品”里有不少乒乓球、网球、拳击赛事的门票,最新的一张是火爆的浙BA赛门票。还有一张非常特殊的门票是王建政从二手平台淘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哪怕不是亲身经历,这些票也像有画面感一样,能让人想象出当时赛场里座无虚席、掌声雷动的热烈场景。”王建政说。

市民李娟从大学第一次独自出游开始就养成了收藏景区门票的习惯。这些门票被她分门别类贴在收藏册里,旁边会标注上时间,有些还贴着当时拍摄的照片。“上次整理册子时翻到大学毕业旅行去内蒙古时的门票,十几年过去了还能想起和室友在草原上住帐篷、看星空的场景。”李娟笑着说,这些小小的票根就像“时光钥匙”,能唤醒沉睡的青春记忆。

年轻人的“记忆留痕”新形式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纸质票的身影在生活中愈发少见,但年轻人对“收藏记忆”的需求并未减退,反而衍生出更多新形式。90后章妙平时很少收藏纸质票,却在《哪吒2》票房突破百亿时,特意在观影平台定制了亚克力材质的票根,上面印着观影时间、场次和专属编号。“亚克力材质比纸质耐保存,摆在书桌上当装饰,每次看到都能想起电影里的精彩片段。”

00后女孩林晓则是个演唱会迷,她的收纳盒里装满了各种“特殊门票”——有的是在演唱会场馆外的摊位定制的烫金纸质票,有的是印着歌手头像的PVC卡片,还有的是手工绘制的票根。“拿着票根和应援棒一起拍照,才觉得真正看过这场演唱会了。”

从纸质火车票到定制票根,变的是载体的形式,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记录。“每一张票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着交通发展和生活变化,纸质票的退场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但我觉得它承载的情感与故事不会消失。”王斌说。

本报记者 翁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