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三伏天,不少市民选择“冬病夏治”,到医院开中药进行调理。当我们服下一碗碗苦口却利病的良药时,是否想过这些中药是怎样煎煮出来的?夏季高温,有这样一个群体,虽然在室内工作,却时常经受着高温的“煎熬”,在40℃以上的工作间里默默挥洒汗水,他们就是中医煎药师。近日,记者走进金华市人民医院煎药室,跟随煎药师体验“煎”守的感觉。
40℃的“中药桑拿房”
还未走进煎药室,一股浓郁的中药味便顺着长长的走廊扑面而来。
“刚开始闻到会觉得味道比较重,过一阵子就好了。”董仙是煎药室的一位资深煎药师。根据她的指导,我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和手套,董仙特别提醒我:“服装必须规范,尤其注意不能脱下手套触摸煎药室的器具,谨防烫伤。”
跟着董仙,我小心翼翼地推开了煎药室的大门,一股热浪夹杂着浓郁药香扑面而来,俨然与门外形成了两个天地。“虽然不再使用火炉,煎药时煎药机温度要达到110℃左右,煎药室的温度接近40℃,还是比较热的。”董仙解释道。很快,在这并不宽敞的空间内,一排排煎药机火力全开,室内温度计指针渐渐向45℃倾斜。沸腾的药汁冒出灼人的蒸汽,让人感觉潮湿闷热,滚滚热浪夹杂着浓郁药香,让这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药桑拿房”。立在一边的风扇一刻不停地旋转着,才能使置身室内的我们稍感凉意。“我们一般早上6点开始工作,结束后工作服都会被汗浸湿。”董仙说。
最近这段时间,煎药师们的工作量明显增加,董仙一天要煎制150名病人的中药。“这里是浸药区,药房收到医生开具的处方后,中药师认真核对、调配。流转到我们临方加工室后,首先要将调配好的中药饮片装袋、浸泡。”董仙介绍,浸泡的水量和时间也有讲究,不同类型的中药饮片浸泡时间不一样。“像根茎类、叶类、矿石类、花果类的吸水量不一样,所以同样的7剂药,放的水量都不一样。中药饮片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更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根据她的指导和讲解,我一边尝试着用水枪浸润药袋,一边将它们翻转,以使药袋完全浸没,提高浸泡的效果。一般整个煎药流程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包括浸泡、头煎、二次煎制、包装等多个工序,浸泡的药材还需要人工进行搅拌2~3次,让药材均匀受热。
在煎药室里,煎药师们不仅要面临高温考验,还要忍受身上中药味带来的困扰。“有次乘坐电梯,同电梯的人被我身上的药味熏得捂住了鼻子,虽然稍有些不自在,但我深知这是我身为煎药师的工作印记,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无法避免。”董仙笑了笑,语气很从容。
严把中药煎煮质量关
煎药时,煎药师要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对流程进行适时调整,既要随时照看药材,又要掐准时间,既要凭借经验,又要现场把控,这样才能煎出一剂剂良药。
顾不上擦拭额头的汗珠,我跟着煎药师们在各台机器之间来回穿梭,对药材煎煮的时间、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精准调控,在每一个环节上认真核对信息,严把中药煎煮质量关。“煎药是门学问,一副药煎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患者在家煎药不仅费时费力,一旦水量、火候没掌握好,药效还会大打折扣。”董仙说,每个配方的煎煮方式、药量都有所区别的,在每个细节上都不能有丝毫马虎。
在煎药机的电子仪表盘上,清晰显示着温度、时间等各项参数,方便及时掌握煎煮情况。在董仙的指导下,我一边小心翼翼地转动煎药机的操纵杆,一边听她讲解煎药机的工作原理。转动操纵杆还没有几分钟,我便感觉汗珠止不住地往外冒,扭头看看身后的风扇,它们并未“罢工”,但室内的温度依旧“热辣滚烫”。
董仙来到另一台机器旁,她看了看时间,熟练点按着仪表显示屏上的键位,“这台机器里的药已经煮好了,我们将熬煮好的药液直接导入到一旁的包装机中。”她将时间节点、煎药人员等信息一一记录下来,专注的神情透露出对工作的热情与认真。
相比传统手工煎药,煎药机采用密闭高压煎煮,温度和时间都可控,能很好地防止药液散失,煎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没过一会儿,又有一批中药新鲜出炉,经分拣、贴标签,它们将被送往药房、病区。
“对我而言,我的工作是一份责任,只要看到我们熬煮的中药能帮助病人,无论付出多少汗水都是值得的。”董仙笑呵呵地说。从传统的煤炉到现在的自动煎药机,煎药室的环境在变化,但是董仙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坚持不变,“每次看到中药一袋袋煎好,我都在想,它是要去帮助别人的。我辛苦多一些,病人的病也能够好得快一些。”
记者手记
结束了中药煎药师的体验,脱下工作服之后,我发现自己的衣服沾上了浓浓的药味。
在沉浸式体验煎药师的工作过程中,我并没有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但仍然感到有些疲累。而对于终日与药炉相伴的煎药师而言,煎药房内40℃的高温是家常便饭。浸药、放药、熬药、出药、清洗、装袋、贴签……煎药师们在高温下挥汗如雨,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每一服药的背后,都是煎药师们不曾言说的付出与坚守。
本报记者 张丹楠/文 俞佳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