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东区清江村,万亩稻田在阳光下泛起粼粼金光。稻浪深处,一间别致的木屋悄然矗立,弥漫着咖啡的醇香。这是00后女孩小禾一手打造的“稻田咖啡”,也是她作为村里首批“农创客”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大学毕业之后,她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涌入大城市求职,而是选择扎根乡村。“很多人觉得,读了书就应该出去闯,回来没出息。”小禾笑着说,但她眼里的乡村,充满了被忽略的潜力与美感,“起初,我偶然在小红书上刷到这片稻田,感觉特别治愈。我想着,要是能坐在这里喝杯咖啡,看着四季变化,该多好。”于是,将都市的咖啡文化“移植”到乡野田间的想法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改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困难比想象得更多。“这间小木屋在村里闲置了两年,为保留乡村风貌又融入现代舒适感,我们的设计图纸改了又改。”小禾回忆道,办理各种执照和手续,对她这个新手来说也是繁琐的挑战,好在村支书和帮扶政策帮了忙。
7月26日,“稻田咖啡”试营业,大大的落地窗将稻田景色框成一幅动态油画,原木桌椅透着自然气息,空气中咖啡机运作的嗡嗡声与屋外的蝉鸣蛙声奇妙地混合在一起。小禾还尝试开发了“稻香拿铁”“桂花米露”等具有本地风味的特调饮品,甜品则尽量选用当地农户的新鲜食材。“我希望客人喝到的不仅是咖啡,还有这里的风土味道。”咖啡馆还成了一个小小的展示窗口,店内专门设置农作物售卖区域,一些村民会把自家种植的农作物放在咖啡店内代为售卖,如莲蓬、西瓜、南瓜等,意外打开了销路。
村民李大姐是咖啡馆的店员,起初她和丈夫见小禾一人创业孤单,经常来帮忙提重物、搬东西。“我们就住在附近,步行三分钟,看小姑娘一个人创业不容易,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跟着她,我也会做咖啡了,还能在店里实现再就业,实在太好了。以前村子里晚上很黑,现在咖啡馆的灯光常亮着,感觉整个村子都‘活了’。”李大姐说。
“咖啡店营业后,给村子带来了流量,寂静的村子热闹了很多,不仅带来了消费,更带来了活力。”该村村支书说。
谈及未来,小禾眼里有光。她计划根据季节变换主题,比如后续推出稻田摄影计划,举办树下音乐节活动,还想和村里的农户合作,开发更多农耕体验项目。“我一个人力量有限,真希望有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能回到乡村,组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青年农创客队伍,我们一起做点事情。”她说,乡村不缺资源,缺的是发现的眼睛和创新的头脑。
在小禾的故事里,乡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梦想可以扎根、生长的地方。一杯稻田咖啡,品出的不仅是香醇,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可能性和乡村振兴的年轻力量。
本报记者 张丹楠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