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9月,又一批00后子女踏入大学校园、远赴他乡求学、工作,又一批曾经围着孩子打转的70后、80后父母,悄然迎来“空巢”生活。不同于传统印象中步履蹒跚的空巢老人,这届“空巢中年”正以更鲜活的姿态打破刻板标签。有人在“空巢”后重拾年少爱好,有人抱团解锁新生活,更有人在角色转换中读懂亲情,活出让人羡慕的样子……
“空巢”后,他们都在成长
“女儿9岁去北京学钢琴,我学会了做动漫视频。”36岁的凌云是市区一家通讯公司的财务人员,两年前的8月,她和老公把9岁的女儿送到北京一所音乐学院附小学琴,女儿借住在老师家。
“陪读2天后,恋恋不舍地告别女儿,我和老公在出租车上相对垂泪。”接下来一个月,家里彻底没了生气。一个月后的一天,凌云刷视频时刷到一条动漫制作教程,突然想起自己高中时特别喜欢画漫画,只是后来一直被生活推着走,把爱好弄丢了。她下载了动画制作软件,试着从最基础的“画火柴人”开始学起。渐渐地,她能把女儿的钢琴比赛视频做成卡通短片——画面里,女儿变成扎着马尾的卡通小人,指尖下的琴键弹出彩色的音符,发到小红书上,引来不少围观和点赞。
看到凌云做的动画短片,女儿打视频电话夸赞。钢琴老师也夸凌云视频做得好,还请她帮忙做明年春季汇报演出的宣传视频。那一刻,凌云突然觉得,“空巢”不是失去,而是给了彼此成长的空间。
半年里,读了20本书
“从前总说没时间读书,其实是把时间都给了孩子的作业和餐桌。”40岁的鸢子笑着说。去年9月,女儿升入初中开始住校,她的生活和家一起“空”了——早上不用赶时间做早餐,晚上不用盯着女儿写作业,第一个月她甚至不知道下班后该干什么。
起初,鸢子每天都要给女儿打两三个电话,“饭吃了吗”“衣服洗了吗”“睡得好吗”……直到女儿在电话里无奈地说:“妈妈,我都能应对,你也找点自己的事做吧。”女儿的话点醒了她。这些年,她买了很多书放在书架上,却好几年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于是,鸢子每天晨跑后读书1小时,晚上睡前读2小时。一开始还觉得坐不住,慢慢地竟读上了瘾。
半年下来,鸢子一共读了20本书,不仅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变了。“每天都有好书相伴,下班回家看书就像赴一场约会。有人觉得‘空巢’了就该去旅游、买衣服,但我觉得读书最划算。几十元钱就能买到别人一辈子的感悟,太值了。”
“空巢”期成“黄金时代”
51岁的阿真曾是“空巢圈”里的活跃分子。4年前,儿子出国留学,送别后回家看到儿子的山地车,她突然就哭了。魂不守舍几个月,阿真在高中同学聚会时发现有4个同学和她一样“空巢”了,于是5个人索性组成“空巢联盟”,约定每周聚会一次。活动很丰富,春天一起去爬山,夏天自驾去看海,秋天到处摘水果,冬天一起自驾去海南、云南度假。热热闹闹玩乐之余,聊聊自家小孩的趣事糗事,大家都觉得很解压。
两年后,阿真却主动提出减少聚会频率,她觉得“众乐乐”之外,“独乐乐”也很重要。年岁渐长,阿真想学着给自己留白,每周三下午去学油画,周末去一家私厨学习制作私房菜,偶尔还会点上香薰蜡烛,在香氛里和丈夫吃一顿浪漫晚餐、回忆一段甜蜜往事。
上周请好友来家小聚,看到阿珍的画、吃着她做的美味,大家都夸她状态真好。阿珍说,“空巢”中年是又一个花样年华——孩子大了不用操心,父母身体还硬朗,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纯纯的“黄金时代”。
“空巢”不是失去,而是对自身角色的重新调整,对生活的合理安排。子女离开家后,父母要学会放手,提早设置底线,然后尊重孩子的选择。最关键的是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很多父母习惯了以孩子为中心,突然“空巢”就会陷入迷茫。其实“空巢”期是重拾自我的好机会——学一门新技能,培养一个爱好,交一些有趣的朋友,让生活充实起来,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往后余生。
本报记者 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