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138热线陆续接到一些家长的求助,他们被孩子厌学的问题所困扰,担忧焦虑之情溢于言表。6138志愿者、国家一级婚姻家庭咨询师、浙江省家庭教育个案咨询师罗良庆做了多例个案咨询,从中挑选出孩子厌学的两个典型案例,希望给有类似困惑的家长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年级孩子不想上学 把书包和文具丢进垃圾桶
开学前一天,小郑妈妈急切地向罗良庆求助:“我真是没办法了,明天儿子就要开学,可他哭闹着不肯去上学,还把书包、文具都丢到外面的垃圾桶里。”她忍不住打了孩子,结果被婆婆数落一通。丈夫当时一声不吭,事后却跟她吵了一架。
小郑目前上小学二年级,学习方面妈妈管得多。“我管孩子的时候,丈夫和婆婆老是在旁边当好人,说我不对。现在孩子不肯去上学,他们都说是我的问题。”对此,小郑妈妈颇有怨言。她说,婆婆宠孩子没底线,丈夫则是甩手掌柜,在家只顾着玩手机,只要孩子不闹,什么事都不过问。
其实在上半年,孩子就出现了厌学情况。刚开始只是嘴上说不想去学校,后面发展到一进校门就一直哭闹。在小郑妈妈的安抚下,孩子尚能留在学校。但她要上班,很多时候走不开,只能让丈夫去处理孩子的事,结果每次孩子都被带回家。今年6月,孩子基本上待在家里。为了这事,她和丈夫、婆婆经常吵架。
小郑妈妈说:“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孩子的上学问题,不去学校怎么行?”而且她感觉母子关系没那么亲密了。孩子的话越来越少,不爱出门玩,脾气则越来越大。为了玩游戏,他会和大人吵架,如果得不到满足,他可以哭很久。“我怕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此外,她还担心自己的身体。“丈夫和婆婆都不待见我,现在我吃不好、睡不好,体重明显下降。再这样下去,我感觉自己要崩溃了。”
孩子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模样?在罗良庆的引导下,小郑妈妈分析了原因:“孩子的学习能力确实有点欠缺,我管得严可能还不得法,再加上他在家可以看电视、玩手机,很自由,爸爸和奶奶都护着他……”罗良庆说,大人在家庭教育理念上有冲突,出现内耗,无法形成合力,就容易让孩子“钻空子”。当大人发现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时,指责式沟通是无效的,而且会破坏大人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加剧不良行为。
明白症结所在,解决问题就有了方向。罗良庆建议小郑妈妈比家人先行一步,修正之前的家庭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同时给自己一些空间,调理身心。在此基础上,争取丈夫和婆婆的支持,保持家庭教育目标和行动的一致性。尽量避免争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孩子反复闹情绪,不肯上学,大人要冷静、克制,接受孩子的现状,多给他一些调整的时间。当孩子在家时,保证正常的作息,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电子产品,另外还要有意识地多创造亲子互动的机会。“孩子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转变也不可能马上实现,家长需要多几分耐心,陪伴孩子跨过这道坎。”
小学阶段曾是乖乖女
到了初中屡屡请假封闭在家
小T是一名初三女生,从上个学期开始陆陆续续请假不上学,情绪很不稳定。妈妈曾经带她去医院,医生说有抑郁情况,配了药,但她一直抗拒吃药。小T妈妈忧心忡忡地前来咨询,希望找到办法让小T去学校。
小T妈妈说,丈夫工作比较忙,平时孩子的照料基本以她为主。小T在小学阶段一直都很乖,成绩也不错。不知怎么回事,自从上了初中,她的成绩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大。从初二开始,她很注意打扮自己。“我多说几句,她就会顶嘴,或者很久不理我。”
初一时,小T的成绩可以排到班级前十名,但后来她的成绩不断下滑。班主任反映,孩子上课经常走神,还会睡觉。小T妈妈说:“她爸爸为此骂了她几句,她就开始哭,还说我们不爱她,只喜欢弟弟。当时两个人说话都有点冲,她爸爸没忍住情绪,打了她一巴掌,结果第二天她就没去上学。”后来,小T一上学就说自己头痛、肚子痛,经常请假。上个学期,她甚至在家休息将近两个月。
“自从那次丈夫打了女儿之后,父女俩基本没了交流。她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时会冲我们发火,出现一些吓人的话语和举动。我们也怕激怒她,造成无法承受的后果。”小T妈妈说,现在女儿吃得很少,睡眠也不好,整个人越来越没精神,做什么事情都没兴趣,想带她出门走走都成了一件难事。“这样的状态,孩子是上不了学的。”
听了小T妈妈的讲述之后,罗良庆让她好好想一下,自己内心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她的答案是改善和女儿的关系。“我感觉现在这个家太压抑了,丈夫和女儿关系搞得很僵。其实丈夫也担心孩子,但他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而是怪我没管好孩子。我夹在中间,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就怕丈夫生气、孩子闹情绪。我特别希望这个家回到以前大家有说有笑的状态。”
小T妈妈反省了自己的做法,比如在学习上给小T太大的压力,每天和她交流的话题就是学习怎么样,而且经常说教,“她成绩下降,就怪她不认真”;在处理小T和弟弟的问题时确实简单了点,总是要她让着弟弟。
罗良庆说,小T妈妈对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可以进行以下尝试:一是听专业医生的话,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作息正常,这是上学的基本条件;二是接受孩子当下成绩不理想,理解她的心情,对学校生活的意义进行正确引导;三是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如果她愿意的话,可以让她接受心理咨询或者跟信任的长辈、朋友、老师聊聊天,吸收正能量;四是所有努力要坚持,让孩子真切感觉到家长真的为了她在改变,对她的爱一直在。“家长近期应该关注的重点不是孩子去不去上学,而是努力改善亲子关系,从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方面发力,比如父女和解,至少可以真诚地给女儿一个态度;工作之余留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时不时买一些孩子喜欢的小零食、小物件,一起看看电影、逛逛公园,给孩子提供更多情绪价值。”
本报记者 姚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