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封是我父亲留下的亲笔信,字里行间都是他对家里的牵挂,还有为国家解放奋斗的决心。”78岁的卢尚书小心翼翼地从旧信封里抽出泛黄的信纸,指腹轻轻摩挲着纸面,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哽咽。阳光透过拉开一角的窗帘,落在他微颤的手上,也照亮了信上“为人民服务”的字迹,将时光拉回7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卢尚书手中的7封家书,是父亲卢安银留下的珍贵念想。这位于1926年出生于磐安县仁川镇方山村的烈士,在1949年正月初五的夜晚,紧紧握着妻子的手说:“家里的千斤重担就交给你了,一定要把儿子抚养长大。”彼时,卢尚书才出生3个月,家中还有年岁已高的太公、奶奶,以及比他大10岁的姑姑。时年23岁的卢安银毅然放下小家,带着对家人的牵挂,踏上了革命征程。1949年1月,他参加闽浙边人民解放军独立支队,4月被编入磐东武工队,5月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5师103团1营4连任战士,9月光荣入党。
“我父亲那时候心里装的都是国家和人民。”卢尚书抹了抹眼角的泪水,念起信中的内容,“‘孙儿未免为了穷人翻身,求出前途,关系将来的光荣,要为人民服务。倘家中有困难问题,人民政府别有解决,尽可放心’。”卢安银的家书遵循了传统家书的格式和规范。信中既有对家人的牵挂,又有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从双峰乡大皿村参加部队,到南京、湖北,再到四川,卢安银的行军路线在信中清晰可见。1951年8月,他又义无反顾地加入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此后家书便戛然而止。卢安银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牺牲,彼时的卢尚书,不过4岁多。
父亲牺牲后,年仅24岁的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我妈妈是个伟大的女性。”提起母亲,卢尚书满是敬佩,“她当时就跟奶奶说‘你放心,我绝对不会改嫁,一定要给你养老送终,把儿子抚养长大’。”从那时起,母亲坚守家中70余年,不仅将卢尚书和姑姑抚养成人,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工作,当过副乡长、仁川镇党委委员和妇联主任,还当选为磐安县第一届劳动模范。母亲的坚韧也影响着卢尚书,他从中学毕业后,进入磐安县人民医院中药房学习中药配制,一辈子从事配药、中药加工炮制工作,兢兢业业直至退休。
几年前,家中失火,烧毁了和父亲有关的一些物件,只剩下这些家书,以及同乡战友卢新族、杨芝兰撰写的《卢安银烈士回忆录》,一封封家书、一张张回忆录成为卢尚书了解父亲的重要窗口。“我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还能舍小家为大家。”每当翻看这些文字,卢尚书总能感受到父亲的精神力量,这份力量也深深扎根在全家人心中。
通讯员 陈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