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中国崛起,真的是享福了
日期:09-05
版面:
第02版:抗战胜利80周年 我们的河山 上一篇 下一篇
杜 谦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1938年,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的诗人田间,创作了这首振奋人心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1944年,16岁东阳少年杜谦离家当兵,毅然投身抗日救国洪流。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翩翩少年已成白头翁。说起当年这段经历,老人情绪激昂,“我们都不愿做亡国奴”。
杜谦,1928年出生于东阳,原住东阳市吴宁镇城西红椿巷。小学毕业后,又在东门头树人补习学校念了一年初中。
东阳沦陷后,年少的杜谦目睹日本侵略者在东阳的丑恶行径,悲愤不已。1944年7月,他随东阳托塘人、黄埔军校毕业生张福赓外出当兵。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在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0军44师担任上士文书。
“后来,听说日本人战败投降了,我们一起开心庆祝。”对于1945年抗战胜利,杜谦记忆犹新。他说,这是民族洗刷耻辱的时刻。
1946年1月,杜谦调任无锡、常州军官总队第三大队任少尉司书。1948年1月,他考入北平军官学校军训班15期步科,毕业后分配到67师九团一营任文职书记。
1949年平津战役后,被解放了的杜谦选择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教团,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先后到郑州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湖南省军区后勤部、零陵军分区任见习参谋。1951年他返回家乡,1985年初落实政策后办理了离休手续。
离休后的杜谦,过着安稳而幸福的晚年生活。他在东阳市委老干部局不断发挥余热,他写得一手好字,创作了不少缅怀抗战先烈的作品。这些年,除子女的悉心陪伴外,政府部门、公益组织也十分关心他,常常去看望他,带他参加活动。
在东阳市阳光公益志愿者协会的帮助下,杜谦在横店文荣医院接受了免费的白内障摘除手术。在一次志愿者组织的观影活动中,杜谦深情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不愿做亡国奴,为了国家和人民,都怀着满腔热血参战。相比牺牲的前辈和战友,我能活到今天,看着中国崛起,真的是享福了。”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杜谦还通过抗战老兵进校园的形式,将这些抗战故事,讲给当下的学生们听,用真实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鼓励一代代青少年为建设祖国而自强不息。
本报记者 徐健勇/文 张辉/摄